李鸿章之所以那么多的争论主要还是由于他私德不检。其实从古至今,私德一直是我们中国人评价一个官员的最主要标准,一直存在着“德惟治,否德乱”的独特的道德政治体系。 而形成这个体系的根本原因,我觉得是因为古代中国其实本质上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儒家从汉武帝开始就成为中国历代的国教,无论各代是崇道还是崇佛,那都是对百姓的宣传,统治阶层骨子里都是儒教信徒,始终都在遵循儒家伦理。从那时候开始,官员就被赋予了一个道德表率的功能。相对于能力,德行比如清廉、比如秉公办案、比如孝敬,比如谦虚,这些都相对更容易和更快的被认知。尤其在监管方式不够健全的情况下,德行也是第一道的预防机制和门槛,可以以最低的成本筛选掉一部分个体。 对于处在那个位置的人来说,我们现在有句话,无视才是最好的回应,所以有廉洁品德的人更容易无视物质利益诱惑,而私德模糊的人抵抗腐蚀却需要不停的权衡,不停地耗费心力进行撕扯和拉锯,结果就是必然造成心理疲劳,最终选择躺平接受,这也就是“没有所谓的忠诚,只是诱惑的筹码不够大”的意思吧。 而一个人如果私德有亏,就容易因为私利而收受贿赂,因为收受贿赂而形成了利益网络,而在考虑政策制度时就很容易偏向自己所在的利益集团,于是就产生了制度性腐败。 现在说回到李鸿章,他的私德有亏来源于想稳定自身在朝廷的地位,并且往上攀爬不被挤掉。从他组建淮军开始,他就选择建立自己的势力。而势力维护需要深度利益绑定,于是他通过任人唯亲来让亲属、亲信参股洋务企业和管理北洋军,并对他们腐败视而不见或轻拿轻纵。在朝上,他也必然会为了维护身后的利益团体而通过权力换来资源倾斜,而且为了维护利益去打击不属于自己的派系,如与左宗棠的“陆海之争”等。 而且为了势力集团的利益,在整体处于弱势地位下,是必定会选择让渡一部分好处给强势一方,来换取不影响或没有重大影响自身利益的结果,这就的妥协和务实!李鸿章的各项“务实决策”,正是因为他最清楚的知道己方是个什么鬼样子,他深知朝廷和己方势力控制下的贪腐和派系斗争已经将中国变成绝对的弱势,而这种弱势还不是一两个人,一两场胜利,一两年的发愤图强能够改变的。所以他才宁肯背负骂名还要签署不平等条约。这样做的底层逻辑就是保持这个“千疮百孔”但“一息尚存”的局面才能让列强不掀桌子,而不掀桌子才能切实的保证朝廷和自身势力的现有利益!所以李鸿章一生所做的就是保持现状,不准掀桌子! 最明显的就是义和团运动时的“东南自保”,虽然是张之洞等人发起,但是却是李鸿章势力的盛宣怀首倡隐瞒和拖延清廷宣战旨意,从而串联更多地方督抚。而李鸿章发表“此乱命也,粤不奉诏”是自己带头表明地方督抚的意见。因为清廷这么干会让列强掀桌子! 所以,在李鸿章的角度,谁掀桌子,他就反对谁。所以,李鸿章可谓真正的利己主义,虽然客观上保证了“坛坛罐罐”不被砸碎!但也有不破不立之说,谁也不知道烈火烧过的荒野会不会长出茁壮的幼苗!在我看来他是旧世界的功臣,是新世界最顽固的绊脚石!那你说他算是功臣还是罪人?
李鸿章之所以那么多的争论主要还是由于他私德不检。其实从古至今,私德一直是我们中国
恰谈史料
2025-08-18 11:58:47
0
阅读:37
用户10xxx39
他联合盛宣怀搞胡雪岩,反对左公打新疆,也是私德不好?给自己家族趁3000万两白银也是私德不好?《走向共和》真是带歪了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