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制品市场的基本格局是:行业高准入,上游严控单采血浆站,下游生产牌照稀缺。近年来,包括国药、海尔、华润等在内的大资本四下出手收购,继续大规模布局,血液制品行业几乎有被央国企“买光”之势。最近,这一格局有了变量。
2025年6月,国药系旗下中国生物拟以现金方式获得派林生物21.03%股份,若交易达成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生物")将控股派林生物。这一收购案在近日迎来新转折——8月,天坛生物宣布放弃收购派林生物的商业机会,后续将由其控股股东中国生物接手。
国药系本就手握生物制品行业天坛生物、卫光生物,原计划通过收购派林生物获得1400吨采浆量,并购完成后,国药集团旗下三家企业合计采浆量超4700吨,占全国总量的近40%,在血制品赛道或将构建起前所未有的资源垄断优势,让华润博雅、上海莱士等行业龙头难以望其项背。
但如今出现变数,天坛生物不愿意接手,难题给到中国生物。
中国生物接手收购后,能否促成血制品“巨无霸”的成型?业内人士持怀疑态度。
其实,这并不是2025年,大资本首次出手整合血液制品。今年3月,上海莱士就曾以42亿收购南岳生物,重点在于收购南岳生物采浆站,直接提升上海莱士18.5%的采浆量。
这背后是血制品行业最残酷的生存法则:存量浆站成稀缺资源,而血液制品行业还在“提速”。
01、夭折的背后
此次,天坛生物放弃原因至少有三个:
第一,业务线重合,存在血浆资源竞争:天坛生物在四川、贵州等地拥有成熟浆站,派林生物的浆站资源同样集中于西南区域,二者在血浆采集与终端市场份额的争夺中,不可避免地形成直接竞争关系。这种内部业务重叠,将造成资源内耗。
第二,资金与时限压力:交易要求三个月内完成,而天坛账面资金仅26.86亿元,难以支付38.44亿本金加9%利息的对价,且现金收购将严重挤压经营流动性。
第三,整合风险:派林生物历史上经历五次控制权更迭,管理层矛盾尖锐。并且,收购涉及多重审批流程,耗时冗长,而协议中“三个月内未签署正式文件则自动终止”的条款,使得交易窗口期被大幅压缩。
在此背景下,中国生物直接接手成为现实选择。不过,从另一个层面来看,由控股股东中国生物先行接手,也能够起到“缓冲”作用。
天坛生物就在公告中就表示:“如果选择由中国生物先进行收购,可以促使双方在战略规划、资源调配、文化融合等方面逐步达成共识、充分磨合”。
中国生物作为国药集团核心生物制药平台,其业务覆盖人用疫苗、血液制品等六大领域,年采浆量超2000吨,在产血液制品达11种。派林生物属于血液制品行业,主营血制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具体经营的产品有人血白蛋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人免疫球蛋白等。
目前市场的焦点在于:中国生物在未来如何平衡旗下派林生物、天坛生物的竞合关系。
02、“国家队”快把血制品公司买光了
回过头来看,一部血液制品产业发展史,如果拍成电影,片名应该叫《买出一个帝国》。
牌照是中国血制品行业最大的护城河。2001年,国家为防控艾滋病而发布政策文件:全面暂停血制品生产企业的新批许可。目前国内正常经营的企业不足30家,企业扩张、资本跨界,都只能通过并购整合。
近两年来,海尔、华润、国药等大资本继续大规模布局,强化自身优势,进入了超级资本主导的时代,以A股市场为例,目前拥有7家血液制品企业,除了安康旗下的华兰生物和博晖创新外,都由国企控制。
“国家队”亲自下场,也表明国家顶层设计对血液制品布局。
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华润和国药加入战局,血液制品行业几乎有被国企“买完了”。
国药集团布局血液制品较早,其通过旗下天坛生物深耕血制品行业数十年,2017年完成对成都蓉生、上海血制、武汉血制等企业的整合,形成国内最大的血制品业务平台。随后,国药集团先后通过收购武汉中原瑞德、控股卫光生物等企业进一步强化行业地位。
华润医药则在2021年通过累计近48亿元收购博雅生物正式入局血制品行业。目前主要以外延并购为主,如2024年以18.2亿元收购绿十字,新增1张生产牌照、4个在营单采血浆站、2个省份区域的浆站布局等。
在“国资+垄断”的长期逻辑里,目前血液制品领域形成寡头竞争的格局。
03、并购的背后谁又将成为下一个目标?
头部血液制品公司目标却出奇的一致——抢占血浆资源。
由于血液制品原料的特殊性,先天属性决定了行业里“血浆规模称王”的规律。截至2025年6月,中国千吨级采浆量企业,仅有天坛生物、上海莱士、华兰生物和派林生物四家。
国药系浆站总数达154个,手握天坛生物、卫光生物。天坛生物、卫光生物采浆量分别达到2781吨与562吨,而派林生物采浆量为1400吨,拥有38家采浆站,若国药集团完成控股,将占据全国40%的市场,成为中国“血王”。海尔集团收购南岳生物后,新增9个浆站,浆站总数增至53个,采浆量提升至近1800吨。
华润医药自收购绿十字中国,新增4个浆站,采浆量从467吨提升至630吨。华润依托国企背景,在内蒙古、山东等地加速浆站审批,计划整合丹霞生物旗下17个浆站资源,目标在“十四五”末实现浆站数量翻番。华兰生物作为唯一股权稳定的头部企业,但属于民企,2024年采浆量达1586吨。
如今天坛、莱士、华兰、派林四家千吨级企业合计采浆量超7300吨,占全国总量的近60%,“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已不可逆转。
尤其是在政策与资本双重催化,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被极致压缩。当派林生物加入国药系,血制品行业正加速向“国企主导、寡头垄断”的格局演进,未来如千吨级血制品企业泰邦生物、远大蜀阳等公司都有可能成为被国资整合并购的优质标的。
当然了,目前除了以“浆站为王”,头部企业,正通过不同的路径,打破技术困局。
国药系旗下天坛生物2025年,两款重磅产品提交上市申请,其中一款为国内首个皮下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另一款为注射用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上海莱士则是推进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临床,并整合刚刚收购的南岳生物的凝血因子生产线。华润医药收购绿十字中国后,成为国内少数同时拥有人源Ⅷ因子及重组Ⅷ因子销售权的血制品企业。华兰生物是自主研发的凝血因子Ⅷ和人凝血酶原复合物。
毫无疑问,浆站是构筑血液制品原料护城河,重组技术将成为血液制品企业突破高附加值产品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