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韩国和日本造船厂最近挺头疼,本以为能接下美国军方的大船订单,捞上一笔。可美国却说不能用中国的钢材和设备,否则就不让中标。这不,问题就来了,如果用自己国家的钢材,特别是那6毫米厚的,成本得涨20%,这样一来,美国的订单就没那么香了。美国海军这限制,让韩国和日本造船厂左右为难。 信源:观察者网7月4日讯——涉及中国,韩企与美国“一拍即合”:将为美国重振造船业献力 首尔一场关键研讨会的会议室里气氛凝重。一边是韩国的钢铁巨头,另一边是全球知名的造船企业,双方本是唇齿相依的伙伴,此刻却因一份来自大洋彼岸的“最后通牒”,坐到了天平的两端。 美国海军抛出了一个极为诱人的计划:到2054年,每年将投入300亿美元,打造一支多达364艘舰船的舰队。这本是一张通往巨额订单的船票,可票面上的小字条款却让韩国造船业如鲠在喉——想要分这块蛋糕,前提是建造过程中不得使用任何来自中国的钢材和设备。 摆在韩国人面前的是一道几乎无解的算术题。如果点头,放弃物美价廉的中国钢材,那么一艘船的成本,足以将美国订单的全部利润抹平,甚至沦为亏本买卖。可如果摇头,按美军的脾气来看,他们失去可不仅是未来几十年的稳定军方订单。 经过激烈博弈,一个看似折衷的共识艰难达成:逐步降低对中国钢材的依赖。会后,韩国通商资源部迅速对中国厚板征收临时反倾销税。钢铁企业为此欢呼,认为盈利的春天即将回归;而造船厂的代表们,则只能在成本骤增的阴影下,咽下这难言的苦果。 不过,韩国造船业这个曾经的全球霸主,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这个受制于人的十字路口的? 一艘现代化的巨轮,从来不是一堆钢铁的简单堆砌。它的骨架——数万吨高强度特种钢材,构成了船体成本的两成,而其中超过七成,都印着“中国制造”。原因很简单,中国钢材不仅产量巨大,价格也比他国低。 至于船上更有含金量的巨型锚链、起重机,密布船身的泵阀管线,乃至制造高精尖电子元件不可或缺的稀土,也都深深烙上了中国供应链的印记。可以说,如今任何一艘顶级巨轮,其基因里都流淌着来自中国的“血液”。 眼看中国造船业凭借规模、效率和成本优势,一口气拿下全球超七成的新船订单,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也稳居第一,而美国自身的民用造船份额却萎缩到可以忽略不计。这在美国看来,不只是商业溃败,更是国家工业实力衰退的危险信号。 于是,一个策略应运而生:自己造船能力不足,就拉拢曾经的强者韩国与日本,共同遏制势头最猛的中国。从“中国钢铁产能过剩”,到对中国海事、物流、造船业发起“301调查”,其目的再清晰不过。 但这封“任务书”,对韩国和日本而言几乎无法完成。韩国船企对中国钢材的依赖度平均为20%,部分小型船厂甚至高达50%,放弃它无异于经济上的自残。日本虽本土钢铁工业强大,但也同样在部分项目上依靠中国进口来控制成本。 更深层的困境在于,日韩两国共同面临着劳动力老龄化、年轻人逃离制造业等结构性难题。反观中国,仅江苏靖江一个城市的造船产能就超过日本全国,其背后是全世界规模最大、最稳定的产业工人群体和无可比拟的完整工业生态。 虽然韩国企业也想过办法,比如韩华海洋收购美国船厂以曲线承揽维修订单,也无法解决新船制造成本这个核心症结。直到7月,韩国船企高层终于无奈地公开承认,在没有可靠且价格合理的本土钢铁供应链支持下,他们很难有竞争力地参与美国的造船项目。 这盘棋局的背后,更是信任与发展方向的博弈。近年来,美国的朝令夕改早就让不少盟友心生寒意。这种试图用政治强权扭转经济规律的逻辑,在高度全球化的今天显得格外苍白。 相比之下,中国则通过推动RCEP等区域合作,持续传递“共同做大蛋糕”的信号。面对“产能过剩”的指责,中国用数据回应:中国粗钢出口仅占产量的5%,远低于日本的40%和韩国的30%。这与其说是产能问题,不如说是一场开放合作与保护主义的路线之争。 归根结底,韩国与日本所面临的选择,与其说是“站队”,不如说是对现实的认知。每一块从中国港口启航,远渡重洋的钢板所承载的,是成本、效率与质量构成的冰冷而坚实的工业逻辑。
[太阳]韩国和日本造船厂最近挺头疼,本以为能接下美国军方的大船订单,捞上一笔。可
冰枫看历史
2025-08-18 17:55:06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