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来,乃至半个世纪以来,欧洲人、日本人深度参与的诸多核心产业,像汽车、芯片这

杨春思思 2025-08-18 20:27:14

几十年来,乃至半个世纪以来,欧洲人、日本人深度参与的诸多核心产业,像汽车、芯片这类看家买卖,正逐渐被我们掌握主动。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国内,却不得不面对各种经济困境。年轻人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增长乏力,经济仿佛徘徊在通缩的边缘。这就出现了一个极为矛盾的现象:宏观层面与产业层面为何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落差?经济学界有人将我提出的这个问题概括为“翟东升之问”。在不再参与相关会议辩论的情况下,我对这个问题有着自己的思考。 究竟是什么卡住了我们宏观经济的脖子?我认为主要有两点。其一,是1992年之后那一轮改革中出台的两项重要举措。当时,分税制改革十分必要,它将财权主要收归中央,而花钱的责任则更多地压到了地方。如此一来,中央财政颇为健康,可越往基层,地方政府就越捉襟见肘。地方没钱,但花钱的责任却一大堆。 其二,是央行禁止购买国债这一规定。这源于九十年代修改的人民银行法,该法律明确规定人民银行不能购买本国国债,却可以继续购买他国国债,比如美国国债。人民银行旗下的外管局就去购买美国国债,而不允许购买中国国债。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人民币的主权货币税收益给了谁?并没有给中央政府,进而也无法通过中央政府有效转移支付给人民,地方政府更是得不到。实际上,这背后是一种交易,美国帮助我们实现工业化、购买我们的商品,我们则帮美国度过财务难关。但如今,美国打压我们的华为、芯片产业,我们自然也要在相应层面做出回应。 接下来,有两个关键看点。第一,是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的再分配。中央应当承担更多花钱的责任,例如全国居民的福利支出,理应由中央政府负责。毕竟,政府的融资成本只有2%点多,中央政府完全可以以2%的利息向世界融资,而且一定要以人民币融资,前提就是坚持人民币本位,绝不能用美元或欧元来定价,因为货币印钞权掌握在它们手里,我们不能再被牵着鼻子走。第二,是央行相关政策的改革,即央行能否购买国债。一旦这个限制被突破,很多人会担心引发通胀。但我们要看到,中国如今拥有全世界最大、竞争力最强的工业产业链,而且技术进步还在不断提升商品质量、压低价格,这种情况下,又何必过度担忧通胀呢?在操作国债时,只要紧盯通胀指标,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一旦通胀起来就控制节奏、踩刹车,这其中很讲究经验。我们要关注的就是这两个方面何时取得突破,这将决定未来中国经济改革的走向。在这个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谁能顺应改革趋势,谁就能在未来的经济浪潮中绽放光彩。(根据翟东升教授演讲稿整理)

0 阅读:0
杨春思思

杨春思思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