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黄旭华在南海做深潜试验时,顺道回了趟家看望母亲,谁知93岁高龄的老母

如梦菲记 2025-08-19 14:19:21

1988年,黄旭华在南海做深潜试验时,顺道回了趟家看望母亲,谁知93岁高龄的老母亲,望着30年未见的儿子,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8年,南海海面波涛汹涌,一艘中国核潜艇缓缓浮出水面,62岁的黄旭华站在甲板上,眼神坚定,心里却突然涌起一种难以抑制的冲动。   深潜试验终于圆满完成,这意味着国家核潜艇事业再一次向前迈出重要一步,他对自己说,该回家看看了,那张在衣兜里折叠了无数次的老车票,被他紧紧攥在手心,纸面已经泛黄,像是压在心底三十年的秘密。   火车一路颠簸,把他带回阔别多年的家乡,站在老宅门口时,他突然有些不敢推门,三十年未归,庭院的木棉树已经枝繁叶茂,门口的青石板早被岁月磨得坑坑洼洼。   门内传来熟悉的药草味,那是父亲行医时留下的气息,只是父亲已经多年不在,灵位上曾竖着“不孝子”的牌位,等着那个迟迟未归的儿子。   门吱呀一声开了,院子里,93岁的母亲正弯着腰坐在藤椅上晒太阳,阳光打在她满头银发上,泛着光亮,她抬起头,眼神里有一瞬的迷茫。   眼前站着的,是一个头发花白、脸庞布满皱纹的男人,她记忆里最小的孩子,分明还是三十年前那个眉眼清秀、意气风发的青年,拐杖“哐当”掉在地上,她的嘴唇颤动,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黄旭华喉咙发紧,扑通一声跪在母亲面前,泪水不断落下,母亲的手慢慢伸出,颤巍巍地抚上他的头顶,手指触到发丝时,仿佛终于认定了,这是她苦苦盼望的儿子,三十年的等待,在这一刻化作无声的拥抱。   时间退回到1958年,32岁的黄旭华接到上级命令,匆匆告诉母亲“出差几个月”,便踏上了前往北京的路,他自己也未曾想到,这一去就是半生,那一年,中国刚决定要研制核潜艇。   美国早已把“鹦鹉螺”号潜入大洋,苏联拒绝援助,还冷嘲热讽,毛泽东拍案而起,说核潜艇哪怕一万年也要造出来,就这样,黄旭华成了29名最早的研制人员之一。   那是一段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没有图纸,没有计算机,他们只能抱着模糊的照片反复推演,有人从国外带回一款美国核潜艇的儿童玩具,拆开后发现里面的构造竟和他们的推算极为相似。   这让团队一下子燃起信心,辽宁试验基地的冬夜,零下二十多度,科研人员裹着棉被打算盘。   为了计算潜艇的稳性,黄旭华带头创造“三组同步法”,三拨人同时演算,只要数据不同就推倒重来,成堆的草稿纸被装满三卡车,所有设备边角料都要称斤算两。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终于下水,漆黑的巨舰划开渤海的冰层,黄旭华在岸边热泪盈眶。   他心里默念,父亲,儿子没有丢脸,可他并不知道,父亲已病逝多年,家人承受着世人的非议,三十年来,母亲听惯了街坊邻里说三儿不孝,但她依旧每年春节多摆一副碗筷,坚信儿子必然有苦衷。   这些年,黄旭华不仅缺席了父亲的葬礼,还错过了二哥的病逝,他在实验室里披星戴月,在潜艇钢板“咔咔”作响的深海里坚持到底,却独自在夜晚默默流泪。   他的妻子同样默默守候,既不能询问他在哪,也不能透露半分,只能撑起整个家庭。   1988年的深潜试验,艇员们集体写下遗书,因为美国“长尾鲨”号曾在三百米深处解体,129人全部葬身海底,队员们劝他不要下去,可黄旭华坚持作为总设计师必须亲身体验。   潜艇在百米深处发出沉闷的钢板呻吟,他安抚年轻艇员,说那是海水替他们唱凯歌,四个小时后,潜艇安全浮出水面,他提笔写下“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正是这一试验完成,他才终于敢回家,当母亲见到杂志报道《赫赫而无名的人生》时,才真正理解了儿子的沉默,她痛哭一场后告诉全家,不许再埋怨三儿。   他是国家的总师,做的是护国大事,那天饭桌上,母亲依旧用乳名呼唤,给他夹了一块鱼肉,说他胖了些,就像六十年前照顾哭鼻子的小孩一样。   临别时,母亲翻出三十年前织的灰色羊毛围巾,说北方冷,要戴着,此后,冬夜里伏案工作的黄旭华,总要裹着这条围巾。   几十年后,他把勋章奖金捐出来设立科创基金,却把母亲的围巾锁在保险箱里,视作最珍贵的陪伴。   那一年的短暂团圆,让母子彼此都释怀,母亲终于知道,三十年的沉默背后,是一段隐姓埋名的奋斗。   黄旭华也在心底明白,母亲的宽容与等待,才是支撑他走下去的力量,对他来说,对国家的忠诚,就是对父母最深的孝心。   那一刻,三十年的重逢化作千言万语,尽在泪光中。   信源:国军网——黄旭华:隐功埋名三十载,终生报国不言悔

0 阅读:34

猜你喜欢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