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怕什么?”日本驻华大使馆特意发出警告:由于近期中国抗日情绪高涨,在中国生活的日本公民保持警惕注意安全,特别请注意以下这5点。 日本驻华大使馆近日发出的一则警告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由于近期中国抗日情绪高涨,在中国生活的日本公民保持警惕注意安全,特别请注意以下这5点。 这份细致的提示,要求在华日本人与华人交往时注意言语和态度、避免穿着日式风格衣物、压低日语交谈音量、避开人群聚集区域、看到可疑人员尽快离开。 使馆甚至还特意点明,这与中国正隆重开展的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息息相关。 这份警示文件,意外映照出日本深藏的焦虑。他们究竟在害怕什么?中国人民对历史的集体追忆,还是历史真相本身不可阻挡的穿透力?亦或是自身对待那段黑暗岁月时,始终无法直面的矛盾与逃避? 在镜头扫过《南京照相馆》中中华门城墙的累累弹痕时,在黑白影像里成千上万平民在日军机枪下血染长江的惨烈场景重现银幕时,全球观众的心被深深刺痛。 这部在北美、澳洲等地引发热烈反响的影片,将一段被西方教育长期忽视的暴行重新推至世界聚光灯下。 美国亚裔领袖联盟主席丹奇观影时心如刀割,她的家族记忆里镌刻着日军侵华带来的创伤,南京的外婆颠沛流离,未曾谋面的大舅在逃难途中夭折。 她犀利指出:美国的历史教育对二战亚洲战场存在明显缺失。课堂聚焦珍珠港与原子弹,对南京大屠杀等反人类罪行却轻描淡写。 然而,正是这种结构性遗忘,让《南京照相馆》的真相力量显得尤为珍贵,它填补了西方主流叙事中的巨大空白。 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李子君尽管在课本中接触过这段历史,银幕画面的冲击仍让她感到深入骨髓的愤怒与悲怆。更令她痛心的是,在加拿大,许多人对南京大屠杀的认知几乎是空白。 然而,当西方青年在影院里窒息于历史的沉重时,日本某些势力却在持续遮掩这段历史,真相越是刺眼,掩盖者内心的不安便越是剧烈。 同样聚焦人性光辉的《东极岛》,则讲述了1942年东极岛渔民勇救沉没日军货轮里斯本丸上三百余名英军战俘的壮举。 面对素不相识、语言不通的异国军人,中国渔民以木船对抗险境,以血肉之躯筑起生命堡垒。这与日军将战俘钉死在底舱的残暴形成刺目对比。 影片在两岸及海外引发共鸣,台湾同胞观影后感叹看到了中国人的气节和骨气,墨尔本的电影招待会上,中外嘉宾共同呼吁铭记历史、珍视和平。 这些影像作品激起全球关于历史、记忆与和平的涟漪,也让试图漂白历史的行径无所遁形,日本所惧,恰是这日益凝聚的、不容篡改的国际共识。 值此二战结束80周年的关键节点,日本自身的姿态却陷入令人困惑的悖论。在东京一场研讨会上,前首相鸠山由纪夫直言:真正的爱国心在于不回避历史事实。 明治大学教授山田朗更警示,敌视中国的言论极其危险,歪曲历史认知最终会侵蚀本国的政治与社会。 讽刺的是,现实与这些清醒声音背道而驰。8月15日,日本多名政客再次朝拜供奉有14名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 农林水产大臣小泉进次郎作为石破茂内阁首位参拜的阁僚,延续了其父小泉纯一郎的传统,财务大臣加藤胜信紧随其后。 首相石破茂虽未亲至,却虔诚献上祭祀费。中国驻日使馆严正指出,此举反映出日本军国主义始终阴魂不散,加剧了亚洲邻国的强烈担忧。 石破首相当天在日本武道馆全国战殁者追悼仪式上的致辞,他虽时隔13年重提反省,却刻意回避对亚洲各国的加害责任,仅将战争轻描淡写为走错道路的自身教训。 辽宁大学美国与东亚研究院院长吕超一针见血:这是典型的去加害化叙事,企图将日本从施暴者偷换成受害者,稀释其对亚洲人民犯下的深重罪责。 日本对待历史的矛盾态度,在曾深受其害的邻国中点燃了持续怒火。 韩国国际广播电台的民调显示,约80%的韩国民众认为日本对历史问题的反省完全不充分或不够充分。日本领导人向靖国神社献祭、政客公然参拜的行为,更让韩国外交部深表失望和遗憾。 日本驻华大使馆那份事无巨细的安全指南,无形中泄露了其心底的不安。他们警惕的是中国土地上高涨的抗日情绪吗?或许更是历史清算那无法回避的脚步声。 他们真正该惧怕的,从来不是邻国民众对历史的铭记,而是自身拒绝彻底直面黑暗、拥抱光明的那颗蒙尘之心。 历史的回响不会消散,它只会在逃避者耳边愈发震耳欲聋,直至真相彻底照亮每一个晦暗的角落。 参考资料: 《南京照相馆》海外首映引热议:不正视历史的国家永远得不到尊重——交汇点新闻 2025-08-18 潮评丨《东极岛》热映,影片要捍卫什么?——潮新闻客户端2025-08-18 中韩敦促日本正视历史——环球时报2025-08-16
冯德莱恩“不识相”的一番话,让特朗普很不爽,当场给怼了回去! 在刚刚结束的美
【7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