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65岁的火箭专家杨南生娶了29岁的张严平,张严平的父母不同意,不料,当她父母知道杨南生的身份后,惊呆了。 1984年春天的那次采访,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 时任新华社记者的张严平原本要采访火箭技术,却在陕西代表团遇到了一位特别的老专家。他不急着谈工作,反而聊起了贝多芬的音乐。从诗歌到文学,两人一见如故。 这位老专家叫杨南生,当时已经63岁。1921年出生在福建海澄的他,从小在书香门第长大,父亲是当地知名教育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机械系,1943年赴英国深造,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后毅然回国。 回国初期,杨南生在一汽工作了三年,参与了新中国汽车工业的起步。1960年代开始,他转向航天领域,担任上海机电设计院副院长,负责探空火箭的技术工作。 那是中国航天事业的拓荒年代,杨南生在西北戈壁一待就是几年,手指开裂了缠着胶布继续工作,把省下的供应券给同事的孩子买糖果。他参与研制了中国第一台固体发动机,还负责海鹰一号反舰导弹的发动机研制工作。 初次见面后,杨南生和张严平开始通信往来。两年间的书信交流中,这位老专家向年轻记者讲述着自己的工作经历和人生感悟。在那个通信不便的年代,每一封信都承载着深厚的情感。 1986年,两人决定结婚。29岁的张严平面对家人的不理解,依然坚持自己的选择。她带着简单的行李去了西安,在筒子楼的宿舍里举行了简朴的婚礼。 张严平的父母最初强烈反对这段婚姻,认为36岁的年龄差距太大。但当他们逐渐了解到这位看似普通的老人,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参与者时,态度开始发生变化。 婚后,杨南生调到北京工作。夫妻俩住在火箭院筒子楼的顶层,夏天闷热难耐,雨天还会漏水。张严平为了改善居住条件四处奔波,但从未抱怨过生活的艰苦。 随着时间推移,军工档案逐步解密,杨南生的贡献才被更多人知晓。他参与的东方红卫星推进系统、探空火箭等项目,都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1985年,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并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夫妻俩经常一起翻看航天集团出版的人物志,回忆那些艰苦创业的岁月。张严平这才完全了解丈夫的工作经历,也更加理解他对航天事业的执着追求。 这段婚姻持续了27年,杨南生以92岁高龄离世。整理遗物时,张严平发现了一个铁皮盒子,里面装着专家津贴单、护膝垫和一张写着“冰糖雪梨”的便签。这些朴素的物品,记录着一个科学家的简单生活。 葬礼后,张严平踏上了一趟特殊的旅程。她从上海到酒泉,重访丈夫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每到一处,都能听到同事们讲述杨南生的工作故事,那些关于坚持和奉献的往事。 如今在北京西郊的陵园里,杨南生的墓碑旁种着一棵白皮松。每年清明节,张严平都会带着一本《君生我未生》来祭奠,书里夹着他们共同喜爱的五线谱。 “前半生都在研究火箭燃料的温度,后半生终于找到了掌心的温暖。”这句话成了张严平对这段婚姻最深情的总结。 他们的故事超越了简单的年龄差恋爱话题,展现的是两个有着共同精神追求的人,如何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相遇、相知、相守。杨南生代表了那一代航天人的缩影,他们用青春和热血铸就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基石。 而张严平的选择,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对精神契合的看重。她没有被世俗的眼光束缚,而是听从内心的声音,选择了一个志同道合的伴侣。 今天我们享受着航天科技带来的便利,回望历史,更应该记住这些为国家建设默默奉献的前辈们。 “如果你遇到真爱,但父母强烈反对,你会坚持自己的选择吗?为什么?”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信源: 《光明日报》2013年采访报道
1986年,65岁的火箭专家杨南生娶了29岁的张严平,张严平的父母不同意,不料,
棉花糖小仙女
2025-08-20 00:46:50
0
阅读: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