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尖距脑干仅3毫米,偏移1厘米即致命,这个3岁小女孩的“淡定”,看得我心都揪起来了。 奇迹般的幸存。这事儿最初听着都像恐怖片情节:一个3岁女娃,头顶插着把明晃晃的水果刀,自己走着进医院,不哭不闹。原因嘛,有两个版本:一开始说妈妈抖床单不小心把刀甩飞了插上去的;后来又听医院讲,是妈妈把刀放枕头底下“辟邪”,孩子闹腾时拿刀想吓唬一下,结果失手捅着了。 不管哪个原因,都挺让人无语的。一把本不该出现在孩子身边的刀,最终刺入了她的头颅。 1. “淡定”是孩子身体与心理的双重意外。女童的“淡定”,并非勇敢。3岁幼童痛觉神经未完善,且对危险毫无概念。这可能是一种急性创伤下的“冻结反应”,是吓懵了的表现。后续可能出现噩梦、恐惧等应激反应。 2. 妈妈的两个“正确”决定救了孩子。尽管母亲是肇事者,但她在事发后两个本能选择避免了更大悲剧:一是没强行拔刀,否则可能造成二次伤害或致命大出血;二是第一时间送医,争取了宝贵抢救时间。 3. 育儿中值得警惕的“吓唬”文化。“再闹就让警察抓你!”、“不听话妖怪来吃了你!”……这次母亲可能“拿刀吓唬”是这种文化的极端体现。恐吓式育儿短期有效,长期却会损害亲子信任,导致孩子焦虑、胆怯、安全感缺失。 4. “辟邪”旧俗的安全隐患。在部分地方,家中放刀、剪刀等“辟邪”仍有人信。将利器置于儿童可及处是重大安全隐患。民间习俗需尊重,但更应用科学常识和安全意识为孩子保驾护航。 5. 官方通报需要更清晰有力。警方认定是意外,但通报“惜字如金”,对于母亲前后不一的说法未做合理解释,这不利于平息舆论,也让女童母亲承受更多质疑。 这件事,最大的功劳在医生——他们用专业救回了孩子。孩子目前状况良好,已是不幸中的万幸。 真正的“辟邪”,不是枕头下的刀,而是一个排除家里所有安全隐患、用科学理性的爱包裹孩子的环境。育儿不易,但手里有刀,心里要有数,千万别让刀靠近孩子。 这事儿能引发这么多讨论,说明大家的安全意识都在提高。很好,就该这样!只有更多人关注、讨论,科学的育儿观念和安全意识才能更好地传播。
这家子真是绝了!辽宁一女子坐月子,丈夫公司批了半个月陪产假,可他觉得照顾
【95评论】【5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