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垮就垮!上海闵行区,号称千亿市值的均和集团突然宣布资金链断裂,五千多名员工一夜之间被“劝退”。大楼空无一人,供应商找上门才发现早已人去楼空。更离谱的是,老板何旗早在两年前就已经“旅居日本”,留下烂摊子让所有人懵了圈。 参考资料:大猫财经《纸糊的2500亿巨头,老板去了日本……》 上海一家千亿民企,毫无征兆地塌了。这家名为均和的集团,头顶民营五百强第六十六位、上海百强企业第二十一位的光环,在六月初的一天瞬间变为废墟。公司人去楼空,账上一分钱没有,留下超过五千名员工和无数被套牢的合作方。 它的崩塌并非经营不善,而是一场蓄谋已久的骗局被戳穿。创始人何旗,一位八零后闽商,年少成名,十七岁接手家族生意,二十一岁便到上海创立公司。 他顶着全国青联副主席等头衔,身家一度达到一百一十五亿。如今,他早已不见踪影,据称已旅居日本。 这一切的核心,是一种被称为“空转”的模式。均和集团找到各地的城投公司,与它们的子公司进行一种奇特的贸易。 比如一批钢材,均和先卖给城投子公司,随即再买回来。整个过程没有实物交割,没有现金流动,甚至没有货物出库入库。 这种“三无”的纸面交易,却能为双方创造出惊人的账面流水。 对均和来说,飙升的营收是获取银行巨额授信、并以低于市场价两成的价格拿下产业园土地的关键。对那些城投公司而言,漂亮的业绩报表则是获取发债资格的通行证。 这个设计巧妙地捆绑了双方的利益,形成了一个看似双赢的闭环。何旗本人利用各种社会荣誉,包括连续多年获得的“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称号,为这个高风险的模式提供了完美的信用伪装。在外界看来,均和是一家飞速发展、实力雄厚的明星企业。 虚假的营收报表,为均和集团换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凭借着这份虚构的繁荣,均和在全国铺开了十七个产业园项目。 尤其是在二零二一年,当“三道红线”政策让众多房企收缩战线时,均和反而逆势大举扩张,深度介入房地产开发。 这本身就是一场豪赌,赌注就是它用“空转”吹起来的信用泡沫。有了产业园和房地产项目,均和的收割手段变得更加直接。 它开始违规预售那些尚未取得销售许可的厂房和配套商品房,将风险转嫁给急于寻找生产基地的中小企业主和普通购房者。 无数企业和个人的真金白银,就这样流进了均和的口袋,将虚拟的信用转化成了真实的财富。而这一切的操盘手何旗,却早已准备好了退路。据称,他在事发两年前就已最后一次公开露面,随后便消失在公众视野,并在此期间完成了资金的转移。 整个局从一开始,就设计好了金蝉脱壳的结局。 建立在虚假交易上的商业结构极其脆弱。 压垮它的,是上海证券交易所出台的一条新规。规定要求,贸易收入占比超过三成的企业,必须对贸易业务进行详细披露。这道看似简单的规定,却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断了均和“空转”模式的灰色生命线。 无法再依靠虚假贸易输血,均和的资金链应声断裂。多米诺骨牌开始倒下,旗下子公司的股权被合作方起诉冻结,公司账户被清空。 六月四日晚,员工们等来了一份冷酷的通知,要求他们在六月十日前“主动配合离职”,以此换取拖欠的薪水社保,否则将一无所有。 这是以员工最基本的生存权益为要挟,逼迫他们签署自愿离职协议,从而免除任何法律赔偿。 崩盘后的景象一片狼藉,五千多名员工从二零二四年初就被拖欠工资,供应商的货款血本无归,购房业主的楼盘工地已然长草。公司的注册资本,也从一百二十亿断崖式锐减至五千万。 均和的故事并非孤例。几年前广东的雪松控股,其实控人张劲的手法如出一辙。 他们通过伪造应收账款和国企身份,违规发售理财产品,最终导致两百多亿资金爆雷,八千多名投资人血本无归,张劲本人也锒铛入狱。 这些案例共同揭示了一种危险的模式,即依靠金融工具、信息壁垒和监管的滞后性进行套利。 欲望的黑洞一旦打开,就很难填满。当资本脱离了诚信经营的轨道,它就不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反而会造成巨大的破坏。 追究何旗的责任固然重要,但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是什么样的土壤让这样的企业得以野蛮生长?我们该如何修补那些显而易见的漏洞,防止下一个“均和”吞噬更多普通人的生活?
500强企业说倒就倒,老板已经跑路两年,为何毫无察觉?超过五千名员工一夜之间就没
【2评论】【5点赞】
QMY92
还不是同流合污造成的
D L M
小编完全不懂经营,就算做虚假规模,也要有现金流出流入,再交点税,否则怎么通得过审计
Johnny
完善法律先[抠鼻]
评论浏览器
第一次听说这故事,算编的马马虎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