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日本人砂原惠改名换姓化名张荣清,并谎报中国国籍,加入解放军,在辽宁战

寂影随风舞袖如 2025-08-20 10:40:22

1948年,日本人砂原惠改名换姓化名张荣清,并谎报中国国籍,加入解放军,在辽宁战役中屡次立功,参加抗美援朝。不料,这个“中国人”的日本身份,很快就败露了。 1948年冬,辽宁某征兵处即将收摊,一个瘦小的少年气喘吁吁冲进来,张口就是地道的东北话:“同志,俺要参军!” 登记员抬头打量他:“叫啥名,多大岁数?”少年挺直腰板:“张荣清,18了。” 从名字再到说话口音,完全就是一个地道的东北少年,谁又能想到,他的真名其实是砂原惠,一个流落中国13年的日本少年。 更是在辽沈战役中炸碉堡、平津战场上扮小贩刺探情报,甚至混进抗美援朝的志愿军队伍,成了全军唯一的“日籍战士”。 直到1953年,一封家书揭开了他的身份,母亲病榻上一句日语梦呓,让部队首长拍案而起:“这小子竟是鬼子?” 1933年,砂原惠出生在日本福冈一个武士家族,父亲虽是技术员,却因反对军国主义被族人视作异类。 5岁那年,父亲被派往中国东北“满铁”工作,全家迁居辽宁阜新,在日本人聚居区里,小砂原唯一的朋友是父亲的中国徒弟吴庆德。 这位徒弟常带他烤土豆、掏鸟窝,东北方言混着日语的笑声,成了他对中国最初的温情记忆。 1945年日本战败前夕,父亲咳血离世,临终前叮嘱:“带妈妈回日本……” 可12岁的砂原惠刚赶到大连,就被溃败的关东军抛下,母子流落到北镇县六台子村,中国村民看这对孤儿寡母可怜,借他们一间磨坊栖身。 母亲靠缝补度日,砂原惠则给地主放牛,寒冬腊月光脚踩冰碴,冻疮烂到见骨也不吭声。 他对中文一知半解,很多工作都不能做,再加上他的身份,很多人都不愿意靠近他,不过日子总归还是能过下去的。 慢慢的,他也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认识了汉字,还学会了一口流利的东北话,如果提前不知道他的身份,真的很难看出他是个日本人。 1948年土改,共产党给砂原惠家分了二亩地和一把锄头,这个曾被祖国抛弃的少年,第一次有了“家”的实感。 也是从这时候开始,他对中国有了归属感,更是从心里升起一种豪情,想要为这个国家做点什么。 所以在看到征兵告示贴到村头时,他就已经有了想法,趁着妈妈没注意的时候,他偷拿半袋苞米当干粮,跑到征兵处谎报年龄和籍贯,成功成为了一名士兵。 母亲举着烧火棍追到村口哭骂:“日本人为啥替中国人打仗?”他头也不回:“我吃中国粮长大的,就是中国人。” 在东北民主联军侦察连,张荣清如鱼得水,辽沈战役打锦州,他猫腰蹿过三道火力网,把爆破筒塞进敌堡射孔。 平津战役前,他扛着糖葫芦架子混进北平,白送小贩半筐糖葫芦,换来敌军炮兵阵地的布防图。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张荣清写下血书请战,部队规定日籍人员不得参战,他却在国籍栏重重按下红手印:“我是中国人。” 入朝后,他带队排雷、炸美军炮兵阵地,汉江阻击战时背着弹片伤员的血书,怀里还揣着一包中国黑土,那是土改时村里大爷送的“念想”。 1953年,母亲病重的消息传到前线,当地干部慰问时,老太太昏迷中一句日语暴露了身份。 团政委连夜找他谈话:“砂原惠同志,你到底是什么人?” 他脚跟一碰:“报告政委,我是中国军人张荣清。”最终,国际法让他不得不离开战场,调往东北老航校那天,他把军功章埋在白桦林下,对着鸭绿江方向敬了最后一个军礼。 回到日本后,砂原惠依旧想念着中国,在东京开贸易公司的时候,更是特意选在7月1日“党的生日”这一天注册。 办公室墙上永远挂着四野的合影,手机铃声是《解放军进行曲》,2010年,他组织日籍老战士代表团访华,摸着沈阳军营的老槐树哭得像孩子:“当年俺就在这儿擦枪……” 2021年临终前,他嘱咐儿子将骨灰分装两盒:“一半撒富士山陪你奶奶,一半送回北镇县那条河边。” 那里是他学会中国话的地方,也是一个“日本人”用半生诠释“中国人”身份的起点。 信息来源:(和讯网——《日本八路》)

0 阅读:2
寂影随风舞袖如

寂影随风舞袖如

寂影随风舞袖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