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法媒表示,鉴于中国邀请了俄罗斯总统普京出席9.3阅兵仪式,欧洲国家外交官已在考虑集体拒绝出席。 这并不是欧洲国家第一次在国际场合上采取所谓的“统一行动”,欧盟内部在诸多外交事件上,时常会做出态度一致的决定。 但是每当涉及到大国关系时,尤其是像中俄这样的国际力量,欧洲的联合往往掺杂了更多的利益权衡和政治考量,对实际结果的影响其实很有限。 中国阅兵一直是国家展示实力和团结的重大场合,不光是对内提振精神,对外也是表达愿景和国家立场的平台。 往年世界各国也都习惯会派出代表团参与,这没什么稀奇的,但这一次因为中国邀请俄罗斯总统普京,欧洲国家立马陷入两难。 欧洲国家认为出席好像是对俄罗斯的默认;但假如集体“拒绝”,又很可能丧失了与中国保持对话、传递自己声音的机会。 这种“选边站”的焦虑其实暴露出欧洲在当前国际权力博弈中的无力感。 现在中国举办的任何国际大型活动,不是谁来了才叫成事,谁不来就会有问题。 阅兵是中国自己的事,是中国展示自信、稳定和发展的时刻,内容、流程、影响早都不是靠某几个外国嘉宾来撑场的。 以前也不是没出现过部分西方国家不出席我国活动的情况,每次影响都很有限,国际社会照样给足关注,中国的行动也丝毫不会打折扣。 欧洲这些年不少时候选择用集体行动展示某种“价值观”,但实际影响力却在下降,之前有些多边会议或者热点领域,欧洲总想通过一致缺席表达抗议,结果往往只是让自己边缘化了。 当中国、亚洲、非洲、拉美等越来越多新兴力量成长崛起,他们发现自己没有在核心圈里,影响不了话题走势,最终吃亏的其实恰恰不是被抵制的对象,而是自己。 阅兵只是中国正常的国家活动,邀请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各国领导人也是很常规的外交安排,中国倡导合作、开放,大门始终敞开。 谁愿意来,大家是朋友;谁选择不来,中国不会强求,心态可以说非常坦然,如果欧洲国家真觉得自身利益、政治立场有压力,退一步没那么难理解。 世界各国关系这么复杂,靠“缺席”这种消极方式表达意见,只会让自己逐渐丧失参与未来的资格,时间久了真正有话语权的还会是他们吗?答案其实蛮明显。 中国无论形势如何变化,国家自信已经成为常态,阅兵不会因为某些国家来或者不来而改变安排,也看不到中国因此改变节奏、降低调门。 这份从容不迫才是中国这些年最大的气场,外部环境越复杂,中国越会坚持自己的原则。 阅兵的意义不是为了某些外国代表,更不是为了讨好谁,而是属于中国自己的仪式感和精神凝聚力。 信息来源:南华早报 消息人士称,欧盟外交官考虑因普京出席而跳过中国阅兵式
普京作出历史性让步:同意立法,承诺俄罗斯永不再打乌克兰和欧洲。普京对媒体表示,
【205评论】【8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