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这招你也会?”8月18日,上海,小男孩想买玩具,坐在地上哭闹,妈妈正打算妥协,谁知两个路过的小姐姐直接坐在孩子身边,也跟着大哭起来!小孩一下子愣住了!网友:走小孩的路,让小孩无路可走! (信源:北斗融媒——8月18日,上海。妈妈不给买玩具,小孩坐地大哭,路人魔法打败魔法坐下“陪哭”!小孩哥:你们继续 我给你们腾地儿) 在上海的街头,一个寻常的午后僵局被两位路过的年轻女性打破了。起因很简单,一个妈妈拒绝给儿子买玩具,小男孩便一屁股坐在地上,用哭声表达自己的不满,也试图胁迫妈妈妥协。 妈妈站在不远处,显得有些生气,也有些犹豫。孩子在公共场合哭闹,是许多家长都头疼的难题。妥协,会助长孩子的行为;坚持,则要忍受漫长的哭闹和路人眼光。 就在这时,两位与母子素不相识的小姐姐走了过来。她们看到这一幕,没有选择讲道理,因为她们判断这可能无效。她们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直接在男孩身边坐了下来。 她们盘腿而坐,然后也开始大声“哭泣”,声音甚至比男孩还要响亮。这突如其来的一幕,让原本掌握着场面节奏的小男孩瞬间愣住了,脸上的表情写满了不敢置信。 他哭得不再那么理直气壮,硬撑了几声之后,发现自己的哭声完全被盖了过去。他从这场对峙的主导者,变成了一个莫名其妙的旁观者。最终,他自己从地上爬起来,主动走回了妈妈身边。 他们并没有用寻常的方式,而是用了和小孩一样的方法,这让小孩彻底没了办法,无奈之下只能放弃。 这件事被发到网上后,引来了无数网友的笑声和讨论。一句“走小孩的路,让小孩无路可走”的评论,精准地道出了大家忍俊不禁的心情。人们觉得小姐姐的做法太有趣了,直接“抢”了孩子的戏份,让他都“不会了”。 这种做法之所以能立刻见效,是因为它彻底瓦解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预期。孩子的哭闹,通常是一种有明确目的的程序化行为。他知道只要坚持下去,家长很可能会因为尴尬或心软而让步。 但小姐姐的“加入”,完全打乱了这个程序。她们没有扮演劝说者或管教者的角色,而是以一种更夸张的方式模仿孩子的行为。这让孩子陷入了困惑,他赖以要挟的手段突然失效了,甚至出现了强劲的“竞争者”。 当他发现自己不再是全场的焦点,他的行为动机也就消失了。这种釜底抽薪式的干预,让他无所适从,除了停止哭闹,没有别的选择。 这个方法的成功,也离不开执行者的特殊身份。两位小姐姐是纯粹的路人,她们的介入不带有任何亲情捆绑和利害关系,使得这场“表演”冲击力十足。 妈妈自己很难做到这一点。她身处两难,既是管理者也是亲人,很难彻底放下身段,用同样的方式去应对。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家长看到这个视频后,都感叹这个方法好,但自己却做不到。 两位小姐姐活泼开朗的性格,让她们能毫不犹豫地在街上坐下。这种在公共场合下的果断行为,本身就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气场,有效地压制了孩子的哭闹。可以说,这个解决方案的出现,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当然,网络上的喝彩过后,我们也需要冷静思考。有人开玩笑说,要计算一下男孩的“心理阴影面积”。这句玩笑话背后,其实引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这种让孩子感到困惑和“丢脸”的方式,会不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这种方法本质上是中断了行为,而不是进行了教育。它没有解决孩子“想要玩具”的根本诉求,也没有借此机会引导他建立规则。它更像一个应急开关,而不是日常可以反复使用的教育工具。 上海街头的这一个瞬间,为无数被孩子哭闹“拿捏”的家长,提供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解题新思路。它提醒我们,育儿有时可以跳出常规,多一些创意。但最终的目的,还是引导和沟通,而不仅仅是让哭声停止。
你相信有天性很坏的小孩吗?
【160评论】【5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