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发生核战,中国面对美国坚持不了1小时!”俄专家10年前提醒,中国‘东风-31-A’,是唯一有望经受住美国首次核打击的导弹,但中国这种导弹不多,而美国这种导弹有近2000枚,那么现在呢? 十年前,一位俄罗斯专家发出警告:如果核冲突爆发,北京的防御体系可能在短时间内崩盘。这种观点源于当时全球战略格局的现实,如今十年过去,技术演进和部署调整已悄然改变平衡。究竟是旧有弱点依旧,还是力量对比已然逆转?这引发人们对核威慑未来的思考。 2014年,国际安全环境复杂,美俄关系因地区争端而紧张,中美在亚太区域的互动也日益频繁。那时,北京的核武器体系主要依赖陆基导弹,其中许多采用固定发射井模式,这些设施位置相对固定,易于通过卫星侦察获取情报。 俄罗斯远东研究所研究员瓦西里·卡申在接受采访时,基于公开资料分析了这一状况。他指出,北京的战略导弹多为老式设计,机动能力不足,一旦遭遇先发打击,生存率低下。东风-31A作为少数可公路转移的型号,被视为唯一能部分抵御初次攻击的选项,但其数量有限,仅几十枚,无法支撑全面回击。 相比之下,华盛顿拥有多样化核投送手段,包括陆基、海基和空基,总弹头储备接近两千枚,能形成压倒性优势。卡申的评估反映出当时北京在核平衡中的短板,即依赖静态部署和规模不足,这可能导致在冲突初期迅速丧失反击能力。 卡申的评论直击要害,他强调固定井的脆弱性,这些结构多建于上世纪,伪装水平有限,卫星图像能精确定位,导致它们成为优先目标。东风-31A虽使用固体燃料,准备时间短,但生产受技术制约,实际部署覆盖面窄。 华盛顿的民兵III型导弹虽也固定,但结合潜艇和轰炸机,形成三位一体体系,海基部分尤其灵活。卡申用数据对比,指出北京的导弹数量远逊于对手,一旦开战,指挥链条易中断。 这种分析基于情报报告,旨在警示潜在风险,推动相关领域进步。十年后回顾,这一观点虽戳中痛点,但也刺激了北京加速现代化进程。 如今,北京的核力量已显著提升。东风-31A继续服役,约三十到四十枚,主要依托西北山区地道和公路网进行机动。 但主力转向东风-41,这种固体燃料导弹射程达一万二千公里,可携带十个分导弹头,底盘适应高速公路、野地和雪地等多种地形。西部地区新增三百二十个发射设施,包括固定井和伪装平台,混杂布置让卫星难以分辨真伪。 海洋力量方面,094型核潜艇搭载巨浪-3导弹,射程超过一万公里,从太平洋深处发射,追踪难度高。新一代096型潜艇改善静音性能和载弹量,进一步增强隐蔽性。 空中投送部分,轰-20虽未正式入列,但设计采用隐身技术,能携带空射导弹,一旦服役,将完善三位一体架构。这些升级源于持续投资和技术突破,旨在提升生存力和打击精度。 生存策略是核威慑的核心,北京采用分散部署战术,东风-41平时分布于数百预设阵地,战时可在十五分钟内转移位置。核潜艇利用北斗导航系统,在大洋巡航时随时调整发射点。 空中指挥平台配备量子通信,确保地面设施受损后仍维持七十二小时运作。拦截能力同样进步,红旗-19导弹可在六百公里外击落洲际目标,误差控制在五十米内,结合陆基中段系统,形成多层防御网络。 即使对手发射百枚导弹,至少三成可被拦截,剩余部分也难全部命中。而北京只需十枚导弹幸存,即可对对手本土造成严重破坏,如针对纽约或洛杉矶等城市,一枚弹头即可引发巨大损失。这些发展让核平衡趋于均衡。 关于华盛顿的核储备,其陆基洲际导弹仅限于民兵III型,总共约四百枚,全部署在固定井内,无公路机动能力。主力依赖十四艘俄亥俄级潜艇,每艘携带二十枚三叉戟导弹,加上B-2和B-52轰炸机,构成三位一体。但潜艇需定期回港补给,轰炸机依赖机场,一旦基地遭袭,效能大减。 总弹头数虽达五千多枚,但实际部署战备状态的有限。相比十年前,北京的进步缩小了差距,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威慑。这迫使华盛顿在台海或南海议题上更谨慎评估风险,避免升级为全面对抗。 卡申当年的提醒虽基于事实,但如今形势已变。北京核力量从数量到质量的跃升,反映出战略调整的成效。华盛顿虽保有优势,但面对分散和拦截体系,也需重新审视核门槛。全球核稳定依赖对话与透明,避免误判引发灾难。这种演变提醒各国,技术进步虽增强安全,却也放大不确定性。 十年巨变,核平衡已今非昔比。你如何看待当前中美核力量对比?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观点,或许你的见解能引发更多讨论。
为什么美国不热衷于研发制造大量的高超音速导弹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太贵了,同等射程
【8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