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在1926年的李中秋,是红军长征中年龄最小的参与者之一,出生于四川达县一个满

断代史鉴 2025-08-21 00:02:46

出生在1926年的李中秋,是红军长征中年龄最小的参与者之一,出生于四川达县一个满门革命的红色家庭,她是开国少将李中权的妹妹,全家九口(父母及七兄妹)于1933年集体参加红军,共同踏上长征之路。 在四川大巴山深处的达县,以前有个叫李惠荣的庄稼人,一辈子靠种地过日子,可1932年底,徐向前带着红四方面军进了川,在当地建起了川陕苏区。 听说红军是为穷人打仗的,李惠荣直接拍板:咱全家都跟着红军干! 那时候他家一共九口人,除了老两口,还有七个孩子,大儿子李中权早就受了张爱萍的影响,一听爹这话,立马就去参加了红军。 二儿子李中池拉起一支赤卫队,跟着红军打游击、护粮仓。 五女儿李中珍领着村里的妇女组了个妇女队,白天给红军缝衣服、做布鞋,晚上就跟着抬伤员、送药品。 可好日子没过上多久,1933年,李惠荣为了救一名红军通信员,他引着敌人往反方向跑,最后就这么牺牲了。 到了1934年,红军要开始长征了,当时王理诗已经53岁,小脚裹了几十年,平时走个田埂都费劲。 可她却一手拽着李中秋,一手拉着李中柏,让李中衡紧紧跟在身后,混在红军家属和根据地群众的队伍里,从川东往川西走。 没过多久,她的两条腿肿得跟紫萝卜似的,左小腹还长了个毒疮,一走路就疼,可她从来没说过“不走了”。 李中权那时候已经是红军的师政委了,行军路上三次碰到母亲,第一次是1934年4月,俩人见面的时候,都知道父亲牺牲了,可谁都没提——李中权怕母亲伤心,母亲怕儿子分心。 第二次是1936年2月,李中权正准备带着队伍二过草地,突然看见母亲领着三个孩子在路边歇脚,孩子们脸冻得通红,母亲的毒疮好像更严重了。 他心里疼得慌,可那时候部队马上要出发,他只能蹲下来摸了摸李中秋的头,压根没敢提二哥李中池、五妹李中珍已经牺牲的事,他怕母亲撑不住。 最后一次是1936年3月,在丹巴县东边耳,他看见母亲拄着根树枝,领着孩子慢慢走,赶紧把自己的战马牵过去,又掏出身上仅有的一块大洋、一口袋干粮塞给母亲,转身就走了。 他不敢回头,怕一回头就忍不住想把他们带走,可部队有部队的任务,他只能硬着心肠往前走。 1936年7月7日,队伍走到四川炉霍县冬古喇嘛寺附近,王理诗终于走不动了。 她靠在一棵大树上,拉着三个孩子的手,气息特别弱:“娘不行了……你们记住,不管多难,都要跟红军走,跟党走……”说完就闭上了眼睛。 李中秋和两个哥哥哭着找了些石头,把母亲埋在树下,然后扶着母亲留下的那根树枝,接着往前走。 同年9月,李中权在甘南行军的时候,突然看见四弟李中柏,李中柏一看见他就哭了,说“娘没了”,李中权当时脑子“嗡”的一下,半天没缓过来。 没过多久,李中权就看见李中秋和李中衡跟在队伍后面,俩孩子脸又瘦又黑,衣服破得露着胳膊,他走过去把俩孩子搂在怀里,说“哥对不住你们”。 好不容易到了陕北,李中权去了抗大高科班学习,李中秋、李中柏、李中衡也终于有了个安稳地方。 后来兄妹几个又分开了:李中权留在抗大工作,接着为革命出力;李中柏去了甘肃庆阳步兵学校,学打仗、学管理。 李中衡去了三五九旅,跟着王震做译电员,可惜后来在陕北病逝了;李中秋先是在延安文工团唱歌、演话剧,后来去了红军家属学校学文化。 1939年初,她被调到总参通信学校学通讯,1940年,她去了军委总部做通信工作。 1949年3月,党中央和军委总部进了北平,李中权、李中柏、李中秋兄妹仨又见面了。 兄妹仨站在北平的街上,看着到处都是欢庆解放的老百姓,都特别激动——他们知道,母亲和其他亲人的牺牲,终于换来了今天的好日子。 李中权参加了抗日、解放、抗美援朝战争,后来成了开国少将,还当过北京军区政委、南京军区空军政委,1983年才离休; 李中柏在部队里从班长做到仓库政委,后来成了沈阳军区后勤部工厂局顾问,离休后享受正师职待遇,2002年在沈阳去世,活了85岁; 李中秋1950年跟着丈夫去了沈阳工作,1960年调到沈阳军区,被授予上校军衔,可惜1965年就去世了,年仅40岁。 这个家庭,真的让人心里又敬又疼,一家九口参加革命,最后只剩下四个兄妹,其他五个人都把命丢在了革命路上。 可就算牺牲这么大,他们从来没后悔过。 他们用自己的一辈子证明了:真正的革命,从来不是一个人的英雄主义,是一家人、一群人,用生命接力往前走。 这样的家庭,这样的故事,不管过多少年,都该被记住,都该被讲给更多人听,因为他们走过的路,就是咱们今天幸福生活的来路。 【评论区聊聊】你有什么想对这样的革命家庭说的吗?

0 阅读:31

猜你喜欢

断代史鉴

断代史鉴

分朝代深挖中国史,从先秦到民国,每期一个断代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