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这是逼着中国低头?新加坡专家称妥协就能换来发展,可中国早在2019年就尝试过

飞绿说历史 2025-08-21 10:27:42

美国这是逼着中国低头?新加坡专家称妥协就能换来发展,可中国早在2019年就尝试过了,换来的只是美国的得寸进尺! “如果中国愿意在规则上作出适度妥协,就能换来持续的发展机遇。”这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所长马凯硕近期在接受国际媒体采访时的表态,引发广泛关注。 言下之意再清楚不过:面对美国步步紧逼,中国应该收敛锋芒、主动让步。但历史经验早已给出答案:中国不是没有妥协过,问题是——妥协换来的不是理解与合作,而是更加猛烈的围堵与打压。 特别是2019年那场注定写入中美关系史的经贸谈判,正是这一逻辑的真实写照。 当年,中方本着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则,主动释放善意,从市场准入到知识产权保护,从农产品采购到金融开放,几乎在每一个美方关切领域都有所回应。 彼时,美方高调宣称“谈判取得积极进展”,但还没等协议墨迹干透,美国国会就迅速通过《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随后白宫又升级了对华为的出口禁令。 这一连串动作释放出一个清晰信号:在华盛顿的战略算盘里,对中国的打压,不会因妥协而止步,反而会在软弱中找到更大操作空间。 第三方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中方让步后,美国对中国的制裁类行政措施在随后的18个月中增长了37%。这不是偶然,这是策略。 美国对华战略早在2018年已完成质变,从过去40年的“接触派”转向“遏制派”。特朗普政府打响贸易战第一枪后,拜登政府接过接力棒,升级为技术战。 在这场战役中,实体清单、芯片法案、出口管制、盟友动员,构成一整套系统性围堵机制,其目标早已脱离短期贸易平衡,而是明确指向遏制中国的产业升级与科技突破。 回头看,2019年的妥协,不是破局的钥匙,而是被误判的代价。中国清楚地认识到:片面让步,不仅不能换来发展,还会让对方误以为“中国怕了”,从而加速封锁步伐。 也正是这一深刻认知,推动中国对外战略从“被动应对”走向“主动反制”。不可靠实体清单、反制裁法、稀土出口管制等系列措施,构建起对称与非对称并行的安全网。 以稀土为例,中国掌握全球83%的精炼产能,相关材料对高端武器系统、芯片制造至关重要。当美国试图用“卡脖子”技术封堵中国,中国则通过“战略资源”握住对方咽喉。 与此同时,中国在科技自立上的投入力度也显著加码。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研发投入比2018年增长72%,而同期美国增长仅为21%。 华为“芯片突围”、中芯国际的技术迭代、东数西算与人工智能模型的突破,都是这一战略调整下的成果体现。 更关键的是,中国没有选择封闭,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破局。 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推动金砖扩员、建设共建“一带一路”数字走廊,不再是简单的“跟随者”,而是在全球治理中争取规则制定权。 这种范式转变,打破了以往“被动接受”的格局,逐步构建起一个多边、开放、包容的新治理秩序。 美国逼中国低头的逻辑,其实建立在一种过时的认知模型之上——认为只要加压,中国就会妥协;一旦妥协,就能在规则上让出战略空间。 世界银行2023年供应链报告指出,中国在全球制造链中的韧性指数居亚洲第一。换句话说,哪怕在外部压力下,中国依然能够通过内部循环稳住经济基本盘。 更重要的是政治决心——中国坚持底线思维,绝不以核心利益做交易。 “发展不能靠别人恩赐”,这不是口号,而是一种战略定力。在国际博弈中,真正的筹码,不是善意,而是实力;不是退让,而是坚持。 回看日本当年的半导体教训,1980年代迫于美方压力签订《美日半导体协定》,结果换来的不是市场自由,而是产业衰退。今天的中国,不会重蹈覆辙。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南方国家正在集体发声,不再接受“选边站队”的零和逻辑。欧洲盟友也在战略自主与大西洋同盟之间左右摇摆 。美国构建的联盟体系开始出现裂痕,而中国则在新技术、绿色能源、数字货币等前沿领域拓展话语权。 从人工智能治理到太空开发规则从数字贸易协议到发展融资机制中国不再只是规则的接受者,而是在越来越多的议题上成为共建者、倡议者。这就是“标准制定权”的竞争,而非“规则妥协”的交易。 在这样的国际格局中,那些鼓吹“妥协换发展”的声音显得格外单薄。 它们忽略了一个基本逻辑:中国不是因为拒绝妥协才面临挑战,而是因为不再愿意被动接受“美国定义的发展模式”,才成为强权打压的对象。 从2019年的经验教训,到今天的反制体系,中国已经用行动回答了马凯硕们的问题:不是中国不愿谈,而是美国从未真心想谈;不是中国拒绝合作,而是对方总想在合作中设下圈套。 如果妥协换来的是得寸进尺,那么坚持就是最好的回应。 中国的发展,不靠施舍,更不靠退让,而是靠自己的制度优势、市场潜力和战略定力。这一点,中国已经用时间验证,也会继续用未来证明。

0 阅读:67
飞绿说历史

飞绿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