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期,明太祖朱元璋重视传统,推崇理学,此风愈演愈烈,“存天理,灭人欲”,特别是

财先生观天下 2025-08-21 18:03:05

明初期,明太祖朱元璋重视传统,推崇理学,此风愈演愈烈,“存天理,灭人欲”,特别是对女性的条框束缚骤然加剧,明代初期女性的心理压力濒临崩溃。   种种压迫之下,人们始于思想上的反抗渐生新的思潮,明代中期以后,心学思潮逐渐形成并盛行于世,呼吁思想解放和个性追求,女性的自我主体意识开始觉醒。   这种觉醒直接作用于思想建筑层面影响下的美学活动,形成了个性鲜明的明式美学,在历史的长河中大放异彩。   在古代,由于男子在社会生产力上的领先地位,由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逐渐形成,在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   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一直不高,宋朝理学的出现,特别是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推崇理学,在宋代理学的基础上添加了诸多对女性要求的框束,不但大肆宣扬推广,还制定制度并严加执行,《明史·列女传》中记载:“明兴著为规条,巡方督学,岁上其事。大者赐祠祀,次亦树坊表,乌头绰楔,照耀井闾,乃至于僻址下户之女,亦能以贞白自砥。”   《明史舆服志》中记载:“民间妇人礼服惟紫絁,不用金绣,袍衫只紫、绿、桃红及诸浅淡颜色,不许用大红、鸦青、黄色。”等等,可见,明代对女子大到品性小到服饰,都有明文规定。上行下效,此风愈演愈烈,明代初期女子的心理压力濒临崩溃。   在这种政治背景下,人们迫切希望挣脱束缚,极度的压抑逼迫人们开始了思想上的反抗,于是渐渐形成新的思潮。加之当时社会经济结构模式的变化,特别是江南商品经济的的发展,明代中期以后,“心学”这种新思潮逐渐显露并盛行于世。   心学呼吁思想解放和个性追求,人们思想上的自我主体意识开始觉醒,特别是女性维权意识的爆发,女子的行为及服饰的变化就是最好的说明。在行为举止上,以往女子深闺不出,而这一时期的女子常常挑灯夜游不思归。   在服饰用品上,明初期民间妇人礼服惟紫絁,中后期女子服饰款式多样,颜色丰富炫丽,甚至有方便活动的短服,那时候出现的百褶裙,今天仍是风尚。   这一时期的女子对自由的向往、对美的追求远远甚于以往,她们中的女性意识觉醒者,个性张扬、穿戴大胆、姿态美魅,演绎了女子本性的风情万种。   这群女性群体影响了当下的美学活动,涉及服饰、文学、戏曲、家具等多个领域的创作,对整个中国的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开启了新时代女性的历史篇章。   紫砂绣韵壶,是对明代奋起反抗的女子的致敬之作。壶以明式绣墩为壶身,绣墩是中国传统家具中的坐具,又被称“坐墩”,型似鼓,又叫“鼓墩”。   在过去男尊女卑的社会中,生活日用及工艺品设计视觉一般着重于以男士的威严稳重为主,而绣墩的独特之处在于以女性为服务对象设计,以女性柔美婀娜身段为形制。古代女子常在绣墩上盖一秀帕,故又名为“绣墩”。   绣墩走到明代已经是常见的坐具了,并被赋予明式家具的美学特征,即丰富、精美、俊雅。绣韵壶以如意发簪之形塑制壶钮,如意是中国传统吉祥物件之一,应用于各种日用工艺设计中。   发簪由来已久,古时为方便活动的日常用品,自唐始,发簪作为女子的饰品流行,到明朝的时候,发簪簪首样式多变,尤其是灵瑞物件元素的应用,如意发簪是这一时期的发簪式样之一,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明如意纹金发簪”,便是佐证之一。   另外,如意发簪是潮汕的婚俗之一,过去,潮汕女子出嫁便要以如意发簪为头饰,若需要回娘家而不能亲自回去,便将这只如意发簪与衣服一起送回去即可。直至今天,如意发簪仍是潮汕女子必备的嫁妆之一,饱含了父母对女儿的祝福。   壶三足的不对称设计,打破传统均衡、对称的审美主流,小巧、盈润,像是女子的玉足。   细长流、大耳把,似女子一手叉腰,一手挥舞。壶钮、壶身、壶底、壶流、壶把,俨然一女子的头、身、脚、手,似一带着如意发簪的妙龄女子坐在绣墩上晃动着玉足,将绣墩坐出了万种风情。   又像一带着如意发簪的女子翩翩起舞,婀娜的身姿,灵动的玉足,美轮美奂……   绣韵壶,重塑了明式绣墩的史实样式,交代了绣墩的缘由与特色,呈现了明式家具美学的韵味。绣韵壶造型上,倾斜、不对称、向左侧伸展的壶身等迥异于传统的设计感,是明式女子美丽风情的演绎,更是对明代女子努力打破封建束缚的精神与自我意识觉醒的礼赞。

0 阅读:4

猜你喜欢

财先生观天下

财先生观天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