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末开始,河池地区(市)就开始举办“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至今已经举办了13届,而且也产生许多优秀的作品,如歌曲《美丽神奇的地方》、戏剧《遥远的百褶裙》、舞蹈《心鼓》等。 但是像大型音乐舞蹈史诗《铜鼓》不仅运用舞台艺术的形式,这还是第一次。这也是使它成为是近年来一部较为优秀的舞台艺术作品的主要原因。 《铜鼓》的故事情节或者说它的剧情发展是根据多个河池民间传说改编而成的,这是《铜鼓》具有浓郁的河池民族风格的首要元素。上篇《鼓源·神器》中就有流行在河池关于铜鼓诞生的壮族民间传说和瑶族长篇创世史诗《密洛陀》的素材。 壮族民间传说为:古时候龙潭的图额把到龙潭放鸭的一个青年人吃了,青年的父亲就去与图额打仗。图额打不过这位父亲,就从龙潭挖一条通到父亲床下的通道,想在父亲睡熟以后淹死他,但水流到洞口时,被一口铜锅挡住。 父亲见铜锅可以降服图额,便造很多铜锅,用来驱邪避祸,后来人们又把铜锅改为铜鼓。《密洛陀》记载:为驱赶盗食的鸟兽,山民们铸造了铜鼓。《鼓源·战神》也是根据明代东兰韦虎臣祖孙四代抗倭卫国事迹及其他民间传说的基础上改编形成的。 在中篇《鼓魂》和下篇《鼓韵》中同样看到壮族叙事诗《蚂拐歌》和壮族歌仙刘三姐传说的内容。这些故事传说构成了《铜鼓》的故事情节。《铜鼓》的故事情节虽然被淡化为“散文式”的结构,但是发展线索还是十分的明晰。 上篇、中篇、下篇三大部分,既能独立成篇,又浑然一体。就情节发展而言,上篇反映远古文明时代的生活,铜鼓作为生命图腾(护身符)诞生了,这是“铜鼓故事”的开端。 中篇反映的农耕文明时代的生活,铜鼓作为生产图腾,被赋予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内涵,这是“铜鼓故事”的发展。下篇反映的现代文明时代的生活,铜鼓作为生活图腾,表现出更多的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文化内涵,这是“铜鼓故事”的高潮与结局。 舞蹈构成《铜鼓》舞台形象的主要部分,而这些舞蹈大多是极具河池民族特色的壮族舞蹈。壮族舞蹈源于对狩猎和巫师酬神的模仿,如拟兽舞、师公舞和铜鼓舞等。 进入农耕文明时代以后,出现了更多的模仿农耕劳作的舞蹈以及生活舞蹈,如扁担舞、采茶舞、盘歌舞、绣球舞等。 《铜鼓》的舞蹈主要是以铜鼓舞、拟兽舞、师公舞、扁担舞、绣球舞、盘歌舞等河池民间舞蹈为主体舞蹈,并吸收现代舞蹈的元素,从而形成了一个既有河池民族传统特色又符合现代观众审美情趣的舞蹈系列。 铜鼓舞在《铜鼓》中,舞蹈动作精炼,舞蹈语汇不多,但贯穿于《铜鼓》始终。 古朴粗犷的舞姿,激昂雄壮的鼓声,变化多端的鼓点,气势磅礴,气氛热烈,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有强烈的民族风格,使《铜鼓》呈现出一种河池民族特有的阳刚之美。 中篇《鼓魂》是呈现河池民族舞蹈最多部分,拟兽舞、师公舞、扁担舞都在这里得到了比较完美的展示。在《鼓魂·纹饰》中,为展示铜鼓是河池民族的生命图腾这一原始蕴意,采用了拟兽舞。演员们穿着鸟兽服饰,跳起模拟鸟兽动作与形态的舞蹈。 在表演中,无论是演员的动作还是演员的服饰,都吸收了现代服饰表演的因素,因此在现代灯光的配合下,《鼓魂·纹饰》构成了一幅幅古朴典雅而又现代华丽的舞台画面。《鼓魂·祈雨》综合运用师公舞和拟兽舞的蚂拐舞。 师公舞中的神灵,戴着刻有脸谱的面具,在铜鼓音乐伴奏和众人簇拥下,气宇轩昂地走入舞台。表演中,“师公”的舞蹈动作刚强有力,舞蹈语汇比较丰富,人物性格比较突出,具有一股英雄豪气。 由于主题不同,《铜鼓》音乐呈现出三种不同的风格。上篇《鼓源》的格调是悲壮,例如“战神”一节:外敌入侵,族人迎敌奋战,铜鼓声声,旌旗飘飘。 突然,头人不幸中箭倒下,旌旗顿时失色,鼓声瞬间喑哑,紧接着,悲壮而又抒情的女声领唱和合唱的民歌《夜了天》在舞台上响起。民歌声声哀伤,铜鼓声声雄壮,构成上篇悲壮的风格。 中篇《鼓魂》的格调是庄重,主要由具有河池特色的师公舞、蚂拐舞、扁担舞三个舞蹈音乐构成主体旋律。 师公舞、蚂拐舞、扁担舞音乐是一种十分有节奏感的音乐,《铜鼓》在“咚咚将/咚咚将”“咚将/咚将/咚咚将”“咚咚/咚咚/咚咚将”等铜鼓音乐节奏的不断变化下,形成肃穆凝重、清脆浑厚、抑扬顿挫、悦耳动听的音乐旋律。 尽管这三大部分的音乐风格各异,但都统一在主题框架之内,无论是上篇悲壮的音乐激情,或是中篇庄重的音乐格调,还是下篇欢快的音乐风格,都诠释着“和谐、富足、兴旺”和“团结、坚韧、奋进”的铜鼓文化内涵,深刻地表现了河池民族由悲壮到平和,再到欢乐的心路历程。
从上世纪末开始,河池地区(市)就开始举办“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至今已经举办了1
财先生观天下
2025-08-21 19:03:07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