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五六个鬼子轮番侵犯了一个15岁的少女。令人震惊的是,这个少女是被她的母亲亲自送到慰安所的,她的母亲甚至还让她好好服侍大日本皇军…… 一个名叫张秀兰的姑娘,那年才十五岁,竟被自己的亲生母亲刘四娥,亲手送进了日军的慰安所。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刘四娥还嘱咐女儿要“好好伺候大日本皇军”。这背后是一个被战争彻底扭曲的家庭悲剧。 故事要从刘四娥说起。她生于1907年,年轻时模样清秀,嫁给了同村老实巴交的农民张福林。 婚后他们生了个女儿,取名秀兰。一家三口的日子虽然清贫,但也算安稳平静。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彻底改变了这个家庭的命运。张福林怀着保家卫国的一腔热血,毅然参军上了前线。 不幸的是仅仅三年后,也就是1940年,他就在战场上牺牲了,留下了孤儿寡母。 丈夫牺牲后,刘四娥带着年幼的秀兰,生活一下子陷入了绝境。 孤儿寡母,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生存变得异常艰难。不久,日军占领了刘家村及周边地区。 物资极度匮乏,村民们常常食不果腹。为了活下去,刘四娥开始给驻扎在村里的日军干些杂活,比如洗衣、做饭,以此换取一点可怜的食物。起初,她可能觉得这只是为了活命的权宜之计。 然而一步错,步步错。一个名叫田中的日军军官注意到了刘四娥。田中许以她更多的粮食和所谓的“庇护”,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下,刘四娥慢慢妥协了。 她不再仅仅满足于做杂役,开始主动帮日军打探村里的消息,甚至刻意讨好日军军官。作为回报,她得到了像绸缎、米面这样在当时极为奢侈的物品。 村里人看在眼里,骂她不要脸,是汉奸。但刘四娥似乎沉迷于这种用背叛换来的物质享受,越来越难以自拔。 时间到了1942年,日军对慰安妇的需求急剧增加。刘四娥为了巩固自己在日军那里的“地位”,保住那份得来不易的“好日子”,竟然开始主动帮日军物色年轻女子。 她利用同村人的信任,用谎言欺骗那些涉世未深的女孩,谎称是去军营里帮忙干活,实际上却把她们送进了人间地狱般的慰安所。 后来田中把目光投向了刘四娥年仅十五岁的亲生女儿张秀兰。面对这个要求,刘四娥内心也曾有过挣扎和犹豫。 然而田中一边是威胁,一边是利诱,最终,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压倒了残存的母爱。 她狠下心,用同样的谎言欺骗了女儿秀兰,说军营里能吃饱穿暖,过上好日子,亲手把女儿送进了慰安所的大门。从此,张秀兰开始了她地狱般的生活。 十五岁本该是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年纪。张秀兰却因为母亲的背叛,承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 在慰安所里,她遭受了日军士兵非人的、反复的侵犯,身体被摧残,心灵被彻底撕裂。 她也曾试图逃跑,想要逃离这个魔窟,但不幸被抓了回来,遭到了毒打,腿上留下了伴随终身的疤痕。 最让她绝望的是,她的母亲刘四娥不仅没有救她,反而责怪她不懂事,不安分。秀兰心中对母亲的恨意日益加深,但更多的,是对自己悲惨命运的深深绝望。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侵华日军开始撤退。刘四娥靠着日军得来的“好日子”也走到了尽头。 她害怕受到惩罚,慌忙销毁了与日军往来的证据,甚至谎称自己怀有身孕,企图逃避清算。 村民们早已对她恨之入骨,纷纷站出来揭发她的种种汉奸行径。国民政府开始清算汉奸时,刘四娥被押上了法庭。在法庭上,她狡辩称自己只是为了活命,是被逼无奈。 但铁证如山,她的罪行无法抵赖。她的女儿张秀兰也出庭作证。面对这个亲手将自己推入火坑的母亲,秀兰的眼神冰冷,语气异常平静地陈述了事实,并说母亲的行为不配为人。 最终法庭判处刘四娥死刑,她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张秀兰在战后被好心人收留,尝试着重新开始生活。然而慰安所那段不堪回首的经历,给她留下了无法磨灭的身心创伤。 这种伤痛伴随了她的一生,她终身未婚,晚年时常向年轻人讲述自己的遭遇,只希望那段充满屈辱的历史不要被后人遗忘。 回顾刘四娥的堕落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她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为了生存沦为日军的帮佣,再到为了利益主动充当汉奸,最后竟丧心病狂到出卖自己的亲生女儿。 她的每一步转变都令人唏嘘不已。有人或许会说她是被残酷的战争环境所逼迫,但她在后期主动讨好日军、贪图享乐的行为又该如何解释? 生存的压力固然能扭曲人性,但为了自身利益将亲生女儿推入火坑,这种极端的自私和冷血,已经超出了绝大多数人能够理解的底线。 那个年代,普通百姓的日子本就苦不堪言。连绵的战火摧毁了家园,夺走了粮食,也践踏了人的尊严。 而张秀兰的遭遇,则更令人心痛。一个花季少女,本应拥有读书和玩耍的权利,却被迫承受了如此深重的苦难。她是战争最无辜、最直接的受害者,而她的母亲,却成了加害者的帮凶。 战争无疑是这一切悲剧的根源,而在战争阴影下人性的扭曲与沦丧,则更让人感到不寒而栗。铭记这段历史,是为了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更是为了避免悲剧的重演。
1942年,一500人的日军骑兵与只有300人的八路军骑兵相遇。敌军官手持望远镜
【4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