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突然翻脸 对中国下重手,做出一个前所未有决定 欧盟公开充当其帮凶 当地时间 8 月 21 日公布的美欧贸易协议给出了答案。这份涵盖农产品、能源、半导体等领域的协议中,欧盟隐晦承诺限制人工智能芯片流向中国,这一决定不仅加剧了中欧技术合作的裂痕,更暴露出西方科技霸权的深层焦虑。 根据白宫声明,欧盟承诺在 2028 年前采购至少 400 亿美元美国 AI 芯片用于本土数据中心建设。表面看这是商业合作,实则是美国通过 “技术捆绑” 削弱欧盟对华出口能力。 早在 2025 年 1 月,美国就将中国列为 AI 芯片出口管制的第三级,实施全面禁运,如今又拉着欧盟构建 “技术围墙”,试图从供应链源头卡住中国 AI 发展的脖子。 欧盟的妥协背后充满矛盾。一方面,德国、法国等成员国在《人工智能法案》谈判中曾激烈反对过度监管基础模型,主张通过行业自律保持技术竞争力。但另一方面,面对美国 35% 关税威胁,欧盟最终选择牺牲部分对华合作空间。 这种 “先退半步再举拳头” 的策略,在汽车关税谈判中已屡见不鲜,却在芯片领域引发更大震荡 —— 欧洲半导体企业如英飞凌、意法半导体对华出口占比超过 30%,限制措施可能直接冲击其市场份额。 中国的应对策略早已超出西方预期,当美国还在纠结 “小院高墙” 的技术壁垒时,中国 AI 芯片产业正上演 “两级跳”。国产 HBM3 存储芯片已完成送样测试,年内将实现量产,直接打破三星、SK 海力士的垄断。 中芯国际 5 纳米工艺研发进入关键阶段,昇腾 910C 芯片性能已接近英伟达 H20,且实现全自主架构设计。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通过 “十四五” 规划系统性布局,从芯片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形成完整链条,2025 年上半年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已突破 40%。 这场科技博弈的代价正在全球蔓延,美国要求英伟达、AMD 等企业上缴对华销售收入的 15% 作为 “许可费”,这种前所未有的 “抽成” 模式不仅扭曲市场规则,更迫使企业调整供应链布局。 为规避风险,欧洲药企将研发中心迁往美国,半导体企业加速在墨西哥建厂,全球产业链呈现 “近岸外包” 趋势。 但讽刺的是,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5 年第二季度美企对华芯片出口额同比下降 18%,而中国本土芯片市场规模逆势增长 22%,形成 “越封锁越自主” 的奇特现象。 欧盟的选择终将反噬自身,德国汽车工业协会测算,若全面执行美欧芯片限制协议,大众、宝马等企业每年将损失超 50 亿欧元订单,因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对 AI 芯片的需求占全球总量的 45%。 更严重的是,当中国在量子计算、6G 通信等前沿领域加速突破时,欧盟可能因技术脱钩错失合作机遇。正如法国总统马克龙所言:“我们不能在追赶美国的同时,失去中国这个创新伙伴。”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最终考验的是战略定力。中国通过 “新型举国体制” 实现技术突围,美国却在单边制裁中消耗自身信誉,欧盟则在夹缝中艰难平衡。 当国产 HBM3 芯片点亮北京超算中心的那一刻,或许该思考的是:科技霸权的黄昏,是否比想象中来得更快?
为了讨好美国,欧盟公开将中国出卖。美国商务部8月21日公布与欧盟达成的贸易架构
【10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