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兰州军区司令皮定均在外视察,当路过一村庄时,发现几个十几岁赤裸身体的姑娘,皮司令非常震惊,当地书记说:“这些人是傻子”。 1969年,那会儿咱们国家可不像现在这么敞亮。兰州军区来了个新司令,叫皮定均。这可是个猛人,外号“皮老虎”,打起仗来眼都不眨一下。当年中原突围,他带着一个旅硬是拖住了几十万敌军,让主力部队安然无恙,这功劳,毛主席都亲自批示“皮有功,少晋中”,破格给了他个中将军衔。 就是这么一位从枪林弹雨里走出来的硬汉,到了大西北,却被眼前的一幕给震住了。 那天,他到张掖地区视察。吉普车开在黄土路上,颠得人骨头都快散架了。当车子路过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时,皮定均突然叫停车。路边,几个十几岁的姑娘,身上光秃秃的,连件像样的遮羞布都没有,就在那儿晃荡。 皮定均的脸,“刷”地一下就沉了下来。久经沙场的将军,什么惨烈的场面没见过?可眼前这景象,比战场上的死人堆还让他揪心。这哪是生活,这是生存的底线被击穿了。 他把随行的地委书记叫过来,指着那些姑娘,话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这是怎么回事?” 那位书记估计也是被将军的气场吓到了,加上可能觉得这事儿上不了台面,就支支吾吾地回了句:“报告司令,那……那是村里的几个傻子。” “傻子?”皮定均当时就火了,嗓门一下子提了上来。“傻子就不配穿衣服吗?我看傻的不是她们,是你们这些父母官!” 这句骂,可以说是振聋发聩。它骂的不仅仅是一个敷衍塞责的书记,更是骂醒了当时许多干部心中那种麻木不仁的“习惯”。 他可不是听你解释就完事儿的人。他不信邪,亲自走进村子,到老乡家里去看。不看不知道,一看心更凉了。好几户人家,一家老小就共用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炕上的妇女们,看到有男人进来,只能用破旧的被子死死捂住自己。 皮定均的眼睛都红了。他对着地委书记一字一句地问:“你回家问问你老婆孩子,她们愿不愿意过这种‘习惯’的日子?” 这句话,直接戳穿了所有借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你自己都受不了的事,怎么就能心安理得地让老百姓去“习惯”呢? 皮定均没再多说废话。回到兰州后,他立刻让妻子把家里所有能穿的旧衣服都打包起来,第二天就派人送到了那个村子。他还自己掏钱,买了布,让军区的家属们帮忙做衣服。光解决一个村子还不够,他立刻组织调查,发现这种情况在当时的甘肃不是个例。于是,他以兰州军区和甘肃省委的名义,向中央写了紧急报告,请求物资支援。 同时,他在全军区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捐献活动。将军带头,雷厉风行。 短短时间,大量的衣物、布料、棉花就送往了那些最贫困的地区。 一个真正心里有人民的干部,他看到问题,想的不是怎么“解释”,而是怎么“解决”。他的逻辑很简单:老百姓受苦了,我就得管,天王老子也拦不住。 咱们再把镜头拉回到现在。这些年,我们国家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上下的力气,全世界都有目共睹。就拿最新的数据来说,根据国家乡村振兴局发布的监测,到2025年初,全国脱贫人口的人均纯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农村居民的平均水平。这说明啥?说明我们的政策是有效的,是真正惠及到了最需要帮助的人群。 皮定均将军为了摸清兰州军区的真实情况,在任上跑坏了整整4辆吉普车,西北的风沙硬是把他的嘴都给吹歪了。这是什么精神?这就是“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的真实写照。 时代在变,挑战也在变,但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永远不能变。 皮定均将军的故事,就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所有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脸上。今天我们重温这个故事,不是为了猎奇,而是为了提醒自己,无论走到多远,都不能忘了我们是从哪里出发的。 那几个在寒风中赤裸的姑娘,早已穿上了温暖的衣裳,她们的后代,也生活在了这个富足的新时代。但那个瞬间带来的巨大冲击,以及皮定均将军的那一声怒吼,应该永远回荡在我们耳边,成为我们前行路上的一声警钟。
我原先有个同事,20出头的小伙子,长得很帅气,但就是被父母教歪了。他那时候月薪5
【3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