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74岁的美国富豪詹姆斯贝德福不甘心死去,决定将自己冷冻50年,本该2017年复活的他,现在怎么样了? 这事儿得从一个叫詹姆斯贝德福的美国老头说起。1967年,74岁的他得了不治之症——肾癌,而且已经扩散到了肺部。在那个年代,这基本就是一张死亡判决书。贝德福先生是个心理学教授,知识渊博,可能正是因为懂得多,才更不甘心就这么“关机”吧。 当时,一本叫《永生的前景》的书在美国很火,作者罗伯特艾廷格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想法:现在治不好的病,不代表未来也治不好。 我们可以先把身体冷冻起来,像按下了“暂停键”,等到未来医学足够发达了,再解冻、治愈、复活。 这个想法,就是“人体冷冻”的雏形。对一个即将离世的人来说,这简直就是黑暗中的唯一一道光。贝德福抓住了它。他留下10万美元用于身体的长期维护,并立下遗嘱,自愿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冷冻人”。 1967年1月12日,贝德福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一群科学家和爱好者立刻围了上来,开始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操作。他们给贝德福的身体注射了大量的二甲基亚砜,这是一种早期的防冻剂,目的就是为了防止体内的水分结成冰晶,把细胞戳破。然后,他的身体被放进一个装满干冰的箱子里,最后沉入了一个巨大的液氮罐。 贝德福的家人和支持者们,满怀希望地设定了一个50年的期限——2017年。 他们天真地相信,半个世纪的时间,足够人类的科技发展到可以让他起死回生的地步了。 于是,时间开始流动。从1967年到2017年,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登上了月球,发明了互联网,破解了基因密码。但贝德福,这位沉睡的先行者,只是在零下196摄氏度的液氮里,安静地从一个地方被转移到另一个地方。 他的“家”换了好几次,最终在1991年,他被安顿在了全球最大的人体冷冻机构——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会。工作人员还对他进行了一次检查,发现他的身体表面有一些裂纹,但总体保存状况“好于预期”。 终于,万众瞩目的2017年到了。全世界的媒体和好奇者都在问:詹姆斯贝德福,该醒了吧? 然而,什么都没有发生。 阿尔科基金会没有举行任何“复活仪式”,贝德福依然安静地躺在他的液氮罐里。这让很多人觉得,这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 但事情没那么简单,回头看就能更清楚地理解这一切。 首先,那个“50年之约”本身就是一个美好的幻想。 当年的科学家们对复活的难度,有着极其天真的估计。他们解决了“怎么冻”,却完全没想好“怎么活”。 最大的难题,其实是冷冻本身造成的伤害。咱们冬天冻个豆腐,解冻后里面全是窟窿。人体是由万亿个细胞组成的精密仪器,比豆腐可复杂多了。贝德福当年用的防冻技术非常原始,科学家们现在普遍认为,他的大脑很可能在冷冻过程中就已经遭受了不可逆的损伤。 冰晶的形成,几乎是必然的。 这就好比你把一个精美的瓷器摔碎了,然后把碎片都收起来。未来你可能发明了完美的胶水,但你怎么保证能把每一块碎片都原封不动地拼回去呢?尤其是大脑,那里面储存着我们的记忆、性格和意识,一旦结构被破坏,复活的还是原来的那个人吗? 所以,2017年没能复活他,不是因为医学没能攻克癌症,而是因为我们连“完美解冻”这一步都做不到。 詹姆斯贝德福现在怎么样了? 他还在阿尔科的液氮罐里“睡着”,成为了一个符号,一个象征。 他是人类对抗死亡的“第一号病人”。阿尔科基金会现在保存着近200位“居民”,还有超过1000名会员预约了未来的“床位”。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科学家、工程师和未来主义者。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醒来的机会可能微乎其微,但他们愿意用自己的身体,为后人铺下一块通往永生的基石。 从某种意义上说,贝德福的实验是失败的,因为他没能在2017年醒来。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他又无比成功。他用自己的身体,开启了一个严肃的科学议题:死亡,究竟是生命的终点,还是一个可以被解决的技术问题? 他的故事,就像一个时间胶囊。他把一个1967年的人对生的渴望,原封不动地封存起来,然后抛向了未知的未来。也许100年后,也许500年后,当后人打开这个胶囊时,他们会感叹于我们这个时代对死亡的恐惧和对永生的执着。 至于他本人,我们无法知道他的结局。或许,他将永远沉睡下去,成为人类历史上一次勇敢而悲壮的尝试。又或许,在遥远的未来,当科技真的发达到可以逆转一切时,他会睁开双眼,成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时间旅行者”,用上个世纪的目光,困惑又新奇地打量着一个他完全不认识的新世界。
1967年,74岁的美国富豪詹姆斯贝德福不甘心死去,决定将自己冷冻50年,本该2
思念如潮心难安
2025-08-22 17:25:24
0
阅读: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