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晚年揭秘:若没有毛主席,在苟坝红军将全军覆没! 1935年3月10号,那时候红军刚打了胜仗,二渡赤水,重占遵义,士气正旺。林彪和聂荣臻从前线送来一份急电,说贵州金沙县有个叫打鼓新场的地方,守军不强,是个机会,建议打。 这个建议,在当时中央负责人的会议上,几乎是全票通过。红军一路奔波,缺衣少粮,能打个胜仗,缴获点物资,那可是天大的好事。朱老总、彭老总这些沙场老将,都觉得可以打。当时主持会议的张闻天,看大家都同意,就搞了个民主表决,结果呢?除了一个人,所有人都举了手。 这个唯一没举手的人,就是毛主席。 他一个人,对着满屋子的战友,说了“不行”。 为啥不行?他摊开地图,指着那个叫打鼓新场的地方说,这地方是个堡垒,易守难攻,是个“死地”。咱们红军的优势是什么?是运动战,是在跑动中找机会,不是跟人啃硬骨头。更要命的是,蒋介石的几十万大军正从四面八方合围过来,滇军孙渡、中央军周浑元、薛岳,还有刚跟我们交过手的川军郭勋祺,最近的离打鼓新场就两小时路程。我们这点人,总共三万多,冲进去打一个坚固的堡垒,就等于把一块肉送到四十万张嘴边上。 会议从白天吵到深夜,争论得非常激烈。最后,少数服从多数,会议决定,打!任命周恩来起草作战命令,第二天一早就发下去。 毛主席当时是什么心情?据后来人回忆,他非常失望,甚至说出了“你们要打,我这个前敌总指挥不干了”这样的话。说完,他就走了。 换成一般人,这事儿可能就这么定了。但毛主席不是一般人。 深夜,命令已经写好了,就放在周恩来的桌上,只等天亮发出。这时候,一阵脚步声由远及近,毛主席提着一盏马灯,推门进来了。 毛主席进了屋,也没多说别的,就一句话,劝周恩来,这个命令先别发,再想想,再商量商量。 周总理后来说,他当时接受了毛主席的意见。为什么?因为他知道,毛主席的军事判断,在过去一次次被证明是正确的。 而且,他作为军事指挥的最终负责人之一,这份责任他得担起来。一个决定,关系到三万多将士的性命,关系到革命的未来。这不是赌气的时候。 周恩来被说服了。他不仅压下了命令,还连夜去找到了朱老总。三个人,就在那深夜里,又把整个局势重新盘了一遍。 第二天一早,张闻天主持召开了紧急会议。会上,周恩来和朱德都转而支持毛主席的意见。更具说服力的是,中央军委二局截获了敌人的密电,证实了毛主席的判断完全正确——敌人真的在打鼓新场张开了一个巨大的口袋,就等红军钻进去。 这下,所有人都惊出了一身冷汗。要是那个命令发出去了,后果不堪设想。三万多中央红军,很可能就在苟坝,全军覆没。 也就没有后来的长征胜利,更没有咱们今天的新中国了。 会议的结果,是撤销攻打打鼓新场的计划。但更重要的,是这次会议催生了一个新的决策机制。毛主席在会上提出,军事指挥,瞬息万变,不能再像之前那样几十个人开会讨论,贻误战机。 于是,一个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成立了。这个小组,全权指挥军事。这意味着,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和指挥权,通过一个正式的组织形式,被彻底确立了下来。 遵义会议解决了政治路线问题,而苟坝会议,则解决了军事指挥的核心问题。 很多人可能觉得,“少数服从多数”是天经地义的。但在苟坝,我们看到了一个特例。毛主席后来说过一句话,“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回望90年前那个夜晚,我们能学到什么?首先是那种“坚持真理”的勇气。在所有人都反对你的时候,你敢不敢站出来,说那句“不行”?这需要的不仅是智慧,更是巨大的担当和勇气。 其次,是“从善如流”的胸怀。周总理,作为当时军事上的主要负责人,他能够听得进不同意见,能够在关键时刻,放下之前的决定,采纳更正确的建议。这份胸襟,同样了不起。一个敢说,一个能听,这才是一个团队最厉害的地方。 周总理晚年,回想起那个提着马灯的深夜,他感叹的,不仅仅是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的庆幸。我想,他更是在回味那种在极致压力下,战友之间相互信任、为了共同的理想而做出正确抉择的珍贵瞬间。 那盏马灯的光,虽然微弱,却足以刺破迷雾,照亮前路。这光,90年后的今天,依旧没有熄灭。
两大红军会师,四位将领高调支持张国焘,毛主席后来如何对他们?“1955年9月,
【4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