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中央统战部副部长熊向晖已经63岁了,他从领导的岗位上退下来了,当叶剑英知道后,有点生气地对熊向晖说,你怎么退下来了,怎么也不和我打声招呼?叶剑英认为,熊向晖的能力强,也比较年轻,不应该退下来,应该再发挥余热,他是想让熊向晖到荣毅仁领导的中信集团担任党组书记兼副董事长的。 聊熊向晖,绕不开他那段惊心动魄的潜伏生涯。咱们现在看谍战剧,觉得各种神操作,可跟熊向晖比起来,那都弱爆了。周总理当年亲口评价他,“一个人能顶几个师”。他可不是一般的地下工作者,人家是直接插在胡宗南心口上的一把尖刀,代号“沈剑”。 从1937年到1947年,整整十年,他是胡宗南的机要秘书,最信任的身边人。胡宗南的作战计划、兵力部署,还没发到前线,就先被熊向晖一字不差地送到了延安的窑洞里。最悬的一次,1947年,胡宗南几十万大军要偷袭延安,想搞个“斩首行动”。结果呢?熊向晖提前把情报送出,毛主席、周总理这才从容撤离,在陕北跟胡宗南玩起了“捉迷藏”。 建国后,他也没闲着,转战外交战线,当过驻英国代办,参与了日内瓦会议、中美建交谈判这些载入史册的大事件。他脑子快,看问题准,既有地下工作的缜密,又有大国外交的风度。 这样一个人,63岁在叶帅眼里,那简直是黄金年龄,经验、智慧、人脉都到了顶峰。让他退休,那不是浪费国家最宝贵的财富吗? 再回头看叶帅的安排——中信集团。那可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窗口”。当时咱们国家刚打开国门,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更缺懂得怎么跟西方资本家打交道的人。荣毅仁先生临危受命,创办中信,就是要趟出一条新路来。 这个担子,千斤重。荣毅仁是“红色资本家”,懂经济,有人脉,是董事长的不二人选。但中信这家公司,又不能完全按资本主义那套来,它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服务于国家战略。所以,党组书记这个位置,至关重要。 这个人,必须政治上绝对可靠,还得懂经济、有国际视野,能跟荣毅仁这样的商界巨擘搭好班子,又能牢牢把握住企业发展的政治方向。 全中国,还有比熊向晖更合适的人吗? 他潜伏十年,忠诚度还需要怀疑吗?他搞了半辈子外交,跟西方世界打了无数交道,从英国到墨西哥,什么场面没见过?他看人的眼光、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那都是在刀尖上舔过血、在谈判桌上斗过智才练出来的。 叶帅的这步棋,说白了,就是要把最锋利的宝剑,用在最关键的刀刃上。他看中的,是熊向晖那份无可替代的综合能力,希望他去给刚刚起步的中信“压舱”,保驾护航。 可惜,熊向晖最终还是婉拒了叶帅的好意。他有自己的考虑,或许是身体原因,或许是真觉得该给年轻人让路了。他就这样,选择了另一种方式,慢慢淡出了历史舞台的聚光灯。 四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现在讨论的是什么?是延迟退休。是很多行业里的“60后”甚至“50后”专家、企业家,依然是中流砥柱。你看,时代变了,我们对“老”的定义,对人才价值的理解,也彻底变了。 今天,一个63岁的干部,如果能力卓越、身体健康,别说去新企业当书记,就是去一线带领团队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我们都觉得理所应当。为什么?因为我们越来越意识到,经验和智慧,是比年龄更宝贵的财富。 如今的中信集团,早已不是当年那个“窗口”,而是成长为一家横跨金融、实业的巨型跨国集团,是世界500强的常客。根据最新的财报数据,中信的总资产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业务遍布全球。 这不恰恰证明了叶帅当年的远见吗?他知道,这个新生的企业,从一开始就需要最顶尖的人才去掌舵,才能在未来的惊涛骇浪中行稳致远。虽然熊向晖没去成,但这种“为国选才、不拘一格”的思路,却深刻地影响了后来人。 叶帅对熊向晖退休的“生气”,本质上是一种对国家顶级人才流失的惋惜和焦虑。他不是在搞个人关系,而是在为国家的发展大局操心。这种心情,我相信今天很多企业的负责人、很多科研院所的领导,都能感同身受。当你看到一个核心骨干要离开,那种感觉,跟叶帅当年恐怕是一样的。 说到底,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发展,靠的就是一代代人的薪火相传。什么时候我们需要年轻人冲锋陷阵,什么时候我们又需要老将出马稳定军心,这本身就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1982年,中央统战部副部长熊向晖已经63岁了,他从领导的岗位上退下来了,当叶剑
司马槑谈过去
2025-08-23 00:35:1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