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对印度抱有同情,也不要试图拉印度来对抗美国,和美欧一起做掉印度是上策。印度大概率已经被美欧遗弃了,估计很快会成为国际上的弃子,印度对中国的诚意也不足,想求中国帮忙,还总搞各种小动作。 印度这颗曾被美欧捧在手心的 “香饽饽”,怎么突然就成了弃子?2025 年印度央行的一份数据让人大跌眼镜,该国净外国直接投资同比暴跌 96.5%,从上一财年的近 100 亿美元直接缩水到 3.53 亿美元,创下历史新低。 西方企业当初冲进印度市场时有多狂热,现在撤退时就有多狼狈。三星今年刚被印度政府要求补缴 6.01 亿美元税款和罚金,这笔钱几乎吞掉了该公司在印全年净利润。亚马逊、谷歌这些科技巨头也没好到哪去,动辄数十亿的 “天价罚单” 成了家常便饭。 这些资本可不是傻子,他们用脚投票的背后,是对印度监管不确定性的彻底绝望 —— 今天刚批的项目,明天可能就因为政策突变要重新审批;好不容易谈好的优惠条件,换个政府就可能全盘推翻。 更要命的是印度那看似雄心勃勃的产业计划,如今成了国际笑柄。富士康和韦丹塔集团 1400 亿的半导体合资项目,折腾两年后彻底黄了。 说好的政府补贴迟迟不到位,官方还质疑企业的成本核算 “有水份”,这种出尔反尔的操作直接吓跑了投资者。 这还不算完,另外两家竞标印度芯片项目的财团也相继黄了,一个因为技术伙伴被收购被迫停滞,另一个干脆申请重新提交方案。 莫迪政府喊着要打造 “电子制造新时代”,可现实却是连最基本的政策承诺都兑现不了,这样的投资环境谁还敢来? 苹果公司倒是还在硬撑,计划在印度年产 5000 万台 iPhone,但背地里的苦水可不少。印度工厂需要的关键零部件还得从中国进口,光是物流和清关的不确定性就让效率大打折扣。 有供应商吐槽,同样的生产线在印度成本要比中国高 30%,还经常因为本地配套跟不上被迫停工。这种 “组装在印度,核心在中国” 的模式,根本算不上真正的产业链转移,顶多是把印度当成了廉价的组装车间。 国际上的朋友也在慢慢疏远印度,印欧自贸协定谈了 12 年,从 2013 年搁置到 2025 年重启,依旧是个 “全球最难” 的烂摊子。欧盟想要印度降低汽车和葡萄酒的准入门槛,印度却怕本国产业受冲击死活不松口。 要知道欧中贸易额已经达到 5860 亿欧元,而欧印贸易才 650 亿欧元,这点体量还想跟欧盟谈条件,难怪欧洲企业吐槽 “找印度替代中国简直是天方夜谭”。这让人想起印度当初退出 RCEP 的任性,现在想靠欧盟弥补损失,可没那么容易。 美欧嘴上喊着 “印太战略”,身体却很诚实。资本用脚投票转向了越南、印尼这些制度更稳定的地方,欧盟的供应链布局也绕开了印度这个 “麻烦制造者”。 英国商业与经济研究中心的报告说得明白,越南在经济自由度、合同执行效率等方面都远超印度,这种制度差距可不是靠几句口号就能弥补的。 美国虽然还在拉拢印度对付中国,但关键时刻根本不愿为印度买单 —— 毕竟谁也不想把钱扔到连政策都保证不了的无底洞里。 看清这一点,就知道对印度没必要抱有幻想。他们一边想求中国帮忙搞基建、送投资,一边又在边境搞小动作,还动不动对中国企业搞反倾销调查。 这种缺乏诚意的两面派作风,早就被美欧看穿了。现在的印度就像个没人带玩的孩子,既融不进美欧主导的产业链,又放不下身段跟邻居好好合作。 说到底,印度落到今天这步田地,不是美欧变心太快,而是自己的营商环境实在拿不出手。政策朝令夕改、监管随心所欲、承诺如同废纸,这样的市场谁愿真心投入? 与其同情印度的 “被遗弃”,不如看清现实 —— 在国际资本眼里,稳定的制度和靠谱的承诺,永远比人口红利和野心更重要。
不要对印度抱有同情,也不要试图拉印度来对抗美国,和美欧一起做掉印度是上策。印度大
非常盘点中
2025-08-25 00:50:32
0
阅读:398
一笑了之
对待印度的上策:肢解印度,择其友善者共谋发展,形成头羊效应带动群羊故成良性关系。
老陈
印度阿三就是个垃圾,应该往死里打才对
用户11xxx04
印度和巴基斯坦都不值得相信,人种就是这样!
用户11xxx48
吹牛屎.恒河水的低贱国家根本就谈不上什么文明古国,遭全世界厌弃是迟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