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闹大了!”陕西西安,一大爷家里120000元的存款到期,于是来到银行重新存

乐天派小饼干 2025-08-25 11:20:17

“银行闹大了!”陕西西安,一大爷家里120000元的存款到期,于是来到银行重新存定期,可没想到,两个月后,大爷竟发现所谓的“存款”竟全部成了理财产品,后面还要继续缴纳24万元!   据海报新闻8月21日报道,在西安,一场本该简单透明的理财行为却演变成了一桩令人揪心的存款变保险纠纷。     一位年逾七旬的徐大爷,他原本只是打算把12万元养老钱存成三年期定期存款,图个安心和稳定的收益。   没想到两个月后在亲戚的帮助下才发现,这笔钱已经在手机操作中变成了一份保险。     而且12万元只算作第一期保费,未来还要继续缴纳24万元,整个合同金额高达36万元。   这一结果让徐大爷非常震惊,而银行拿出的双录视频则成为阻碍他维权的最主要障碍。     银行方面强调整个购买过程有录像为证,合同签署完整,短信提示犹豫期也已履行。 老人未在规定时间内提出异议,因此责任应由其自行承担。     徐大爷要求退还存款的请求,被银行直接认定为违约行为,若退保只能按照条款扣除费用,这让他辛苦积攒的养老金面临巨大损失。     在现有的司法实践中,这类录像往往被视为消费者自愿同意的有力证明,而老人要想证明自己是被误导,根本没理解其中的意思,几乎难以成立。 但这段视频在徐大爷的心里,却完全不是银行所描述的自愿确认。     他年纪大,记性差,手机操作也不熟练,全程依赖于他熟悉多年的客户经理贾某的指引。   贾某在电话中承诺有高息产品,利率比存款高,还称这是给老客户的专属福利。   这个说法对老人极具吸引力,再加上彼此长期建立的信任,徐大爷几乎没有怀疑。   当他按照指示在手机上一步步操作时,对屏幕上复杂的条款根本看不明白,也没意识到录制视频并不是存款手续的一部分。     而是保险购买的关键确认环节。     面对工作人员引导式的提问,他只能不断机械地回答“同意”,殊不知这一声声同意将成为日后银行规避责任的铁证。 银行还辩称合同中有明确签名,短信也发过犹豫期提醒,只是客户自己没重视。     但事实上,对于像徐大爷这样缺乏专业知识,对智能设备操作困难的老人来说,这样的提醒几乎就是摆设。   他既没有收到纸质凭证,也不了解保险条款背后复杂的责任和义务,仅凭口头承诺和信任就完成了操作。     这种情况并非个案。   就比如 第一财经报道的,济南一位 84 岁老人本想给孙子存款,却在中国人寿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误将存款变为保险。 工作人员宣传中称“随时可取”,但实际不得提前支取,必须等待满期才行,老人无奈受骗。   还有在沈阳75 岁的赵女士在招商银行沈阳分行存入200万元后,却发现这笔钱被转换为了保险。 她原以为是普通存款,获知真相后投诉无果。   在保险利率下调前,许多机构为了冲业绩疯狂销售,甚至以“存款利率高”“专属福利”等名义吸引老年人,将他们引入保险产品的“陷阱”。     “双录”原本是防止此类问题的关键措施,但它记录的只是形式化的口头同意,并不能反映消费者是否真正理解合同。     对徐大爷而言,他就是太过依赖工作人员的引导,相信他们才会被骗。   事发后,银行处理也暴露出管理缺陷。     关键人物贾经理休假失联,客户无人对接,老人维权艰难。     徐大爷和妻子从八月初便开始四处投诉,向银保监会递交材料,试图通过监管介入来追回养老金。     这件事也敲响了警钟,银行一定要规范,应该确保每一个同意的背后都是建立在充分理解和真实意愿上的选择。   而不是老年人在被引导下的无意识重复。     徐大爷的12万元养老金能否追回,我们还不知道。   但老人们在存大额资金时,一定要擦亮眼睛,或者让家人陪伴。 信源:海报新闻

0 阅读:96
乐天派小饼干

乐天派小饼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