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有的东西,还真值得我们学习。对一些不守规矩的国家和政客,真是没有必要那么客气,该咋说就咋说,他们还能怎么的?自己不要面子,还想中国给他们面子? 就在上个月,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在接受CNN Philippines采访时,再次渲染“中国威胁论”,声称“不会在南海问题上妥协”,并高调宣布将在美军协助下加强南海军事部署。 这番言论一出,顿时引发国际舆论波澜。与此同时,立陶宛政府也不甘寂寞,再次炒作所谓“台湾代表处”的正名问题,试图在中国核心利益上做文章。 面对这种一而再、再而三的挑衅,我们必须要问一句:他们是怎么变得这么“有底气”的?答案其实现实得令人无奈——靠的不是自己,而是美国这座“靠山”。 从2021年立陶宛挑动“台湾议题”开始,美国就毫不掩饰地为其背书,随后立陶宛不仅获得美国6亿美元的信贷援助,还从欧盟那里拿到了额外的经济支持。 菲律宾也是类似的剧本,自从马科斯政府选择与美国“抱团取暖”后,美菲联合军演的次数迅速增加,仅2024年一年就达到了创纪录的47次。 总统支持率提升了12个百分点,国内民意也暂时得到了安抚。说白了,这些小国正是通过“选边站队”来博取超额收益,典型的“鼻屎国家”地缘政治逻辑。 但问题来了,他们靠着别人的“枪”,在中国面前耀武扬威,真以为中国会一直沉默?过去几十年,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多以“韬光养晦”自处,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追求对话解决争端。 但现实是残酷的,国际关系从来不是“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那么简单。权力才是硬道理。 美国之所以在全球有如此强的外交话语权,并不只是因为它嘴皮子利索,而是因为它手上握着11个航母战斗群。 GDP高达27.4万亿美元,还能每年使用长臂管辖250次,对全球企业和个人实施“次级制裁”。这不是外交,这是赤裸裸的“锐实力”施压。我们也得承认,有些美国手段,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比如它处理“小动作国家”的方式,毫不含糊。你敢挑战它的底线,它立刻就让你“经济断奶”或“政治断气”。 别说立陶宛,就连德国、法国也频频因为和中国走近,被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制裁科技企业、威胁金融市场。美国的逻辑很简单:我不怕你不服,我就怕你太清醒。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必须在新时代外交策略上完成一次彻底的转型。 2021年《反外国制裁法》的通过,就是一个信号。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累计引用该法案23次,对波音、雷神等涉台军售企业实施了针对性制裁。 再比如对立陶宛的贸易限制——其对华出口在一年内暴跌87%,让这个“跳梁小丑”国家立刻明白了什么叫“沉没成本”。 很多人说我们“太强硬”,其实只是我们终于开始“有来有往”而已。世界是讲规矩的地方,但也是讲实力的地方。你不敬我,我何必敬你? 更重要的是,这种“有力而有节”的反制策略,不只是“出口气”,更是对国际规则双重标准的有力揭穿。 西方总爱高喊“国际法”、“普世价值”,可当它们自己违反联合国宪章、践踏他国主权时,却总是“选择性失明”。当初美国打伊拉克,哪里有什么联合国授权? 如今轮到我们维护自身利益,他们却开始叫嚣“胁迫外交”?这不是讽刺,是双标的极致。中国并不想成为另一个“美国”。我们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是基于对未来的责任感。 但这不意味着我们要做“老好人”。对那些一再挑战我们底线、拿中国博眼球、为自己谋私利的国家和政客,真没必要再客气。该咋说就咋说,他们还能怎么的? 退一万步说,自己都不要面子了,还指望中国给他们留面子?最近几年,中国在外交上的转变已经越来越清晰。 从“战狼外交”的短暂试探,到TikTok外交官账号数千万粉丝的软实力运营,再到国际组织话语权的积极争夺——我们正在构建属于自己的“组合拳”。 外交,不再是单一的说辞,更是融合硬实力、软话语和法律武器的综合博弈。说到底,世界变了,我们也该变了。 从南海到台海,从立陶宛到菲律宾,面对挑衅和算计,我们不惹事,但也绝不怕事。中国的外交策略,已经从过去的“韬光养晦”,走向“积极有为”。我们不主动出击,但也从不回避冲突。 威慑与合作并存,硬拳与巧手齐发,这才是新时代大国的真正样子。有句话说得好,老虎不发威,还真当我们是病猫了。
美国服了,全世界不得不服!美国财长贝特森最近在东京说的话挺让人关注,他直白说
【43评论】【9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