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舰被赶出仁爱礁?菲律宾宣布“好消息”,准备在这里大干一场。 就在全球目光

飞绿说历史 2025-08-26 17:28:57

中国军舰被赶出仁爱礁?菲律宾宣布“好消息”,准备在这里大干一场。 就在全球目光聚焦南海之际,菲律宾军方总参谋长布劳纳高调宣布,菲方“成功将中国船只赶出仁爱礁”,并称这是“一个好消息”。这句宣言迅速登上各大外媒头条,舆论哗然。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简单?这场看似“胜利”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战略误判和舆论操控,又如何牵动南海秩序的深层重构? 布劳纳的表态并非空穴来风。8月中旬,正值“马德雷山号”坐滩25周年,菲律宾政府借此节点密集释放信号,试图强化自身在仁爱礁的非法存在感。 这艘早已锈蚀不堪的二战老舰,被菲律宾故意搁浅至今,实为“占礁变占岛”的灰色手段。 如今,菲方借“周年纪念”之名,行政治造势之实,宣称“驱逐成功”,实则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对内对外双重话语战。但卫星不会说谎。 8月21日的高分遥感影像清楚显示,中国16艘渔船依然在仁爱礁周边作业,海警3103舰与“实验2号”科考船正常值守。 而中国海警局随后公布的现场执法画面,更直观呈现了菲船试图强行接近被中方水炮精准拦截的全过程。所谓“驱逐”,不过是一次舆论上的自我安慰。 菲律宾为何要在此刻制造“胜利”幻象?答案藏在马尼拉政治舞台的喧嚣之中。面对国内舆论对其南海政策“软弱无力”的批评,马科斯政府急需一场“外交胜利”来稳住人心。 而军方更是借机彰显其对外强硬姿态,为2025年中期选举预热造势。说白了,这是一次典型的“内政优先”驱动下的对外冒险。更为复杂的是,这场舆论操作并非菲律宾一家的剧本。 美军第七舰队此前频繁穿越仁爱礁邻近海域,2024年已执行联合巡航7次。 美国在南海问题上一贯奉行“战略模糊”,既不明言是否适用于《美菲共同防御条约》,又持续通过军援、演训、装备转让等方式强化菲律宾的对抗能力。 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也纷纷在“援助”名义下深度介入,南海正在被推向一个多边博弈的前沿战场。但在力量对比上,现实并不站在马尼拉一边。 中国已构建起“渔船-海警-海军”三层次前沿存在体系,从前沿感知到执法拦截,再到战略威慑,形成闭环。 以此次事件为例,海警3306舰配备76毫米舰炮,无人机群持续巡航,执法手段既专业又克制,远非菲方租赁商业船只、依靠外援支撑的“拼装式”海上力量可比。 法理层面,菲律宾的所谓“主权”主张更是站不住脚。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60条与第194条,非法“坐滩”不具有合法驻留权,仁爱礁自古为中国传统渔场,早在1935年公布的《南海诸岛位置图》中便有明确标注。 菲方炒作“珊瑚破坏”指控,也被多国海洋学者质疑缺乏科学依据,环保议题沦为其政治操弄的工具。值得警惕的是,这场“驱逐”风波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南海秩序重构过程中的一次试探。 菲律宾正加快其所谓“海上民兵”组织扩建,2024年新增200余名“渔业发展志愿者”,并将由日本援助的10艘44米级巡逻艇全部部署至西部海域。 中国则在强化执法主导的同时,推进南海档案数字化工程、构建危机管控直通机制,力图以制度化手段稳定局势。 短期来看,菲方极有可能在年底前再次尝试补给“马德雷山号”,甚至可能采用空投方式规避中方拦截。而美国第七舰队是否借机实施所谓“航行自由行动”,也将成为区域紧张升级的关键变量。 与此同时,海上冲突风险不断上升,渔船碰撞、军事误判、影像伪造等灰色行为正成为新型安全挑战。但无论外部如何喧嚣,主权问题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中国在仁爱礁的存在,是基于历史事实与法理依据的正当维权,不容他国以“坐滩变占据”的把戏蒙混过关。那些企图借助外力打破南海稳定格局的举动,终将付出代价。 表面上的“胜利”,掩盖不了战略上的被动,更动摇不了中国在南海的坚定立场。仁爱礁的风浪,远未停息。但螳臂当车终究挡不住历史的车轮。 某些国家若继续执迷不悟,只会让南海局势在他们的“好消息”中,滑向更深的危险边缘。

0 阅读:60

猜你喜欢

飞绿说历史

飞绿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