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现在巴不得中国能早点抛售美债?为啥他们一直不降息,因为他们很清楚,中国迟早

飞绿说历史 2025-08-26 17:29:00

美联储现在巴不得中国能早点抛售美债?为啥他们一直不降息,因为他们很清楚,中国迟早会卖掉手里那7800亿美元的美债。市场上能接过这么大一笔美债的,恐怕只有美联储自己,所以他们一直在等这个机会。 就在全球金融市场都在盯着美联储何时降息的当口,一个被忽略的变量正在悄然改变美国的算盘——中国手中那近7600亿美元的美债。 美联储迟迟不动,表面上是为了控制通胀,实际上,他们更像是在等一个“买家”出手,而这个买家,恰恰是他们最不愿明说、但心知肚明的——中国央行。 美国财政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为7590亿美元,相比2013年峰值已减少超过四分之一。 乍一看,这似乎是一个逐步、温和的调整,实际上,却隐藏着一场货币体系的深层博弈。中国在持续减持美债的同时,悄然加仓黄金和新兴市场资产,调整外汇储备结构。 这不是简单的市场行为,而是一种有深谋远虑的战略布局。中国不是在“抛售”,是在“撤退”。以月均50到80亿美元的节奏,中国正在稳步退出对美国债务的信用支持。 与此同时,中国央行2023年增持黄金144吨,2024年再增92吨,黄金储备占比已提升至3.5%,超过国际平均水平。这一连串动作传递出的信号再明确不过:中国正在为“去美元化”铺路。 而美联储的迟迟不降息,某种程度上正是对这种趋势的“等待”:中国迟早会卖掉那7800亿美元的筹码,而市场上真正有能力接盘这笔资产的,除了美联储自己,几乎找不到第二个买家。 别忘了,美国国债已突破37万亿美元,仅利息支付就超过1.1万亿美元,财政系统正处于极限边缘。 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自2022年开始缩表,从8.9万亿美元锐减至7.5万亿美元,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真的不再买债,只是暂时“收手”观望。 当中国减持的量积累到临界点,市场吸纳能力趋于饱和时,美联储很可能会以“维稳市场”的名义重新开闸。这不是阴谋论,而是利益逻辑。 美国本土机构虽然在2024年增持了8%的国债,但养老金、保险公司这些买家的胃口毕竟有限。日本、英国等传统大买家仓位稳定,拉不动更多。 而新兴市场的央行,虽然正在去美元化,但体量分散,远不足以接盘中国腾出的那部分。换句话说,美联储不急着降息,是因为他们不希望在中国出清前就“便宜”了市场。 高利率能吸引全球资金继续流入美国债市,维持美元信用和国债需求;一旦利率下来了,谁还愿意接手这些高负债、低收益的纸张? 只有在中国卖得差不多了,他们才会考虑降息,而那时候,他们也就顺理成章成了“最后买家”。这也是为什么,美国财政政策越来越像是在玩高空走钢丝。 年均财政赤字率超过5%,债务利息支出已占联邦收入的20%,远超历史警戒线。10年期国债收益率每上涨1个百分点,利息成本就多出3700亿美元。他们不是不怕债务,而是只能继续赌下去。 中国看得很清楚。在美元霸权的根基——全球货币体系中,中国开始构建自己的替代网络。 人民币结算正逐步覆盖中东能源、东南亚制造和非洲矿产,CIPS跨境支付系统年交易量增长40%,人民币国际化指数升至4.5%。 尽管与美元58%的储备货币份额仍有巨大差距,但趋势已经显现——美元正在从“独霸”回到“多极”。美联储当然清楚这意味着什么。 他们的“高利率”政策,不只是为了压下通胀,更是为了维系美元的金融霸权。 一旦中国加快撤出节奏,市场动荡和美元信用双重风险将同时爆发,那时候,美联储不降息都不行,但也很可能已为时晚矣。 回头看这场博弈,不难发现,中国的每一步都稳扎稳打,未曾主动挑衅,却步步为营。而美国的每一次“按兵不动”,看似从容,实则被动。 美联储不是不想降息,是不敢;不是不买债,是在等中国先“放手”。说到底,这是一场关于信任与信用的较量。 一边是仍在靠印钞机支撑信誉的债务机器,一边是正在用实物资产和制度建设筑牢货币基础的新兴力量。谁能笑到最后,不在于谁出手快,而在于谁的底牌硬。 而现在,美联储或许正巴不得中国早点把那7800亿美元的牌打出去——他们知道,只有到了那一刻,他们才有理由,也有机会,重新掌控这场局。

0 阅读:50

猜你喜欢

飞绿说历史

飞绿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