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看守“旗手”的狱警李红回忆:“每天天还未亮的时候,旗手就起床,坐在床上开始背诵毛主席的诗词,看着毛主席的书籍,旗手就忍不住哭了起来,声音很大。”其实不止旗手怀念毛主席,我们也一直怀念伟人。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可不是哪个领导人一时兴起随便提出来的,它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历程中自然而然得出的结论,是在艰难困苦中摸爬滚打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先说说井冈山和长征时期,这可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思想的形成阶段。咱们都知道,中国革命走的是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独特道路。这就意味着,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就像被反动势力团团围住的小岛,四周全是敌人的包围和封锁。在井冈山斗争那会儿,条件艰苦得超乎想象。 毛主席同志就说过,在白色势力的重重包围之下,军民每天要用的生活必需品,还有现金,都成了极大的难题。你想啊,战士们每天都要打仗,可吃的、穿的、用的都缺,钱也少得可怜。但即便如此,红军还是艰难奋战,始终没有溃散。这背后,“支部建在连上”可是立了大功。这说明啥?说明红军艰苦奋斗的作风和传统,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一点一点慢慢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到了1934年1月,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毛主席同志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当时面对敌人的封锁,他提出要“自己织布,自己制药和自己制糖”。这可不是随口一说,而是实实在在为了应对困境想出的办法,这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思想的最初萌芽。然而,革命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我们党不得不开始那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路上,条件恶劣到什么程度呢?缺衣少食,敌人围追堵截,还有恶劣的自然环境,每一步都走得无比艰难。但就是在这样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我们党凭借着顽强的意志,胜利完成了长征。 1935年12月,毛主席同志在总结这一时期经验的时候,说了一番特别提气的话。他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不过他也清醒地认识到,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国际援助。他还用党过去十五年艰苦奋斗的经历来证明,没有这十五年的艰苦奋斗,想要挽救新的亡国危险那是不可能的。 这一思想的形成和确立,有两个特别重要的特征。一方面,它把自力更生和争取外援统一起来了。毛主席同志认为,国际援助对于现代一切国家、一切民族的革命斗争都是必要的。这就给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创造性地把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你想啊,我们自己努力干,但也不拒绝外面的帮助,这样发展起来不是更快吗?另一方面,它把艰苦奋斗和自力更生思想紧密结合在一起。艰苦奋斗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有了自力更生这个具体的表现形式。 接着就到了延安革命斗争时期,这可是毛主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思想的系统化阶段。这个阶段有两个特别突出的表现。 第一,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思想和我党外交和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方针完美结合起来了。毛主席同志明确指出:“我们的方针是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他还说,中国的外交政策,很明显应该是抗日的外交政策,这个政策以自力更生为主,同时也不放弃一切可能争取的外援。这里面的“自力更生”,可不只是简单的不靠别人,它内在地包含着独立自主的意思。这就说明,“自力更生”的应用范围变广了,不只是用来对付外来封锁,还推广到了处理党与党之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独立自主方针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了。就好比我们和别人合作,既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第二,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战略思想紧紧结合起来了。1940年到1942年这段时间,国民党反动派搞反共政策,还进行经济封锁,边区军民的生活一下子变得极为困难。吃不上饭,穿不上衣,这可怎么办呢?这时候,毛主席同志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军民大生产运动就开展起来了。大家开荒种地、纺纱织布,自己动手解决生活问题。你还别说,经过大家的努力,还真就粉碎了敌人的封锁。 到了1945年元旦,抗日即将取得胜利前夕,毛主席同志总结这段历史经验的时候说:“我们要打击日本侵略者,并且还要准备攻入城市,收复失地。可我们处在个体经济的被分割的游击战争的农村环境中,怎么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我们不能学国民党那样,自己不动手专靠外国人,连棉布这样的日用品都要依赖外国。我们是主张自力更生的。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你看,毛主席同志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思想提高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高度去阐述和论证。这就意味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成了这个战略实施中极其重要的战略指导方针,也成了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里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据看守“旗手”的狱警李红回忆:“每天天还未亮的时候,旗手就起床,坐在床上开始背诵
超越自我展风采
2025-08-26 17:32:27
0
阅读: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