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世仇突然握手言和,莫迪当场懵圈!印度刚和中国达成共识,转头就被打脸:原来中国早留了这么一手,压根没把宝全押在中印共识上! 南亚地区的地缘格局长期受历史遗留问题制约。巴基斯坦与孟加拉国之间,1971年的独立战争留下深刻创伤,那场冲突造成约300万人死亡,数百万民众流离失所。 此后,两国关系陷入冰点,官方贸易渠道关闭,企业只能通过第三方迂回操作,边境管控严格,外交互动稀少。 印度在这一过程中支持孟加拉国独立,并将南亚视为自身影响范围,通过援助和战略伙伴关系维持主导地位。与此同时,中国与印度在边境地带持续摩擦,多次小规模冲突加剧紧张氛围。 2024年10月21日,中印两国签署巡逻协议,针对拉达克东部Depsang和Demchok等争议点,约定军队后撤并恢复巡逻,这一安排标志着四年对峙后的初步缓和,印度视之为外交进展,但南亚整体格局仍潜藏变数,受外部力量推动。 巴基斯坦副总理兼外长伊沙克·达尔于2025年8月23日至24日访问孟加拉国达卡,这是自2012年以来巴方最高级别官员访孟,被官方称为历史性行程。访问期间,双方签署一项协议和五份谅解备忘录,涵盖多个领域。 具体包括外交和官方护照持有人免签安排、贸易联合工作组成立、外交学院间合作、文化交流、技术合作以及贸易与经济联合委员会。 这些协议旨在制度化双边互动,推动贸易增长和外交培训。例如,免签措施简化官方往来,贸易工作组聚焦经济对接,文化备忘录促进人文纽带。 这标志着两国从长期疏离转向实质合作,自1971年后首次恢复政府层级直接贸易联系,帮助孟加拉国应对粮价上涨压力。 这一转变源于中国在2025年6月19日于昆明主持的首届中孟巴三方副外长级磋商。 中国副外长孙卫东与巴基斯坦代理外交秘书拉希姆·哈亚特·库雷希、孟加拉国外交秘书马苏德·本·莫门参加,会议聚焦经贸、安全和基础设施合作框架。三方同意成立联合工作组,落实具体举措。 中国提供孟加拉国98%出口产品零关税待遇,支持巴基斯坦瓜达尔港扩建,这些政策带来实际利益,推动巴孟选择和解路径。该机制确保合作持续,不受中印关系波动干扰。 中国通过中巴经济走廊延伸项目,连接南亚基础设施网络,如中孟铁路改善交通瓶颈。这些行动强调实用效果,无附加政治条件,帮助当地民众获益。 印度方面感受到明显冲击。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政府原本将中印边境协议视为中国让步信号,但巴孟协议签署后,印度媒体报道称此举形成中巴孟三角,削弱印度在南亚的主导角色。 印度先前中断对孟加拉国货物的转运便利,此时目睹巴孟推进海军合作,巴基斯坦考虑向孟加拉国出售JF-17战斗机,进一步加剧尴尬。印度外交部评估区域影响,议会讨论中指出这一变化稀释本地影响力。 印度长期将南亚视为后院,通过“邻国优先”战略投入资金,却因援助常附政治条款,导致邻国疏远。相比之下,中国策略聚焦发展共赢,让巴孟从零关税和农业技术输出中获利。 中国在南亚外交中的角色日益突出,通过多边机制推动区域稳定。帕德玛大桥铁路项目由中国援建,缓解孟加拉国交通难题;瓜达尔港开发提供巴基斯坦出海便利。这些项目优先本地需求,避免干预内政,推动南亚互联互通。 中国先与印度达成共识稳固边界,再促巴孟和解,并以基础设施注入活力。这一布局显示大国智慧在于行动证明合作价值,让伙伴自愿靠近。 印度面临的挑战源于主导思维,常在援助中加入条件,导致合作受限。巴孟转向中国路径,视作发展机遇,整体格局调整中,中国走得稳健。 巴孟关系改善后,南亚格局出现新动向。两国通过协议开通贸易通道,民众从中受益,如稳定粮食供应和简化外交往来。印度媒体持续讨论,称其稀释本地影响力,莫迪政府评估形势,但未立即公开回应。 中国继续推动项目,中巴经济走廊扩展连接铁路,帕德玛大桥通车后提升效率,瓜达尔港船只进出频繁。印度面临邻国疏远,其援助模式导致合作不深。 巴孟用脚投票,选择有实惠的路径。中国策略多层网络,确保稳定基础,莫迪认识到中印协议仅为起点。 南亚棋局中,中国通过发展项目盘活氛围,让大家看到合作前景。印度问题在于霸权思路,总想掌控邻国,跟进援助时爱端架子,时间长了没人愿真心跟从。 反观中国,给出实在好处,孟巴自然放下恩怨。这也提醒大国之道,不是靠拳头或口号,而是让别人觉得有前途。莫迪被这一手打脸,反应过来时格局已变。
两个世仇突然握手言和,莫迪当场懵圈!印度刚和中国达成共识,转头就被打脸:原来中国
冰淇淋不及千金
2025-08-28 13:30:55
0
阅读: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