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中国公开拒绝特朗普!外交部发言人表示:让中国加入中美俄三边核裁军谈判“既不合理也不现实”。 (参考资料:2025-08-27 中国青年报——中国是否愿加入中美俄三边核裁军谈判?外交部:既不合理也不现实) 当美国总统特朗普提议,希望中国能坐上美俄核裁军的谈判桌时,北京在8月27日的外交部记者会上,给出了一个毫不含糊的答案,发言人郭嘉昆直接定性这个要求“不合理”且“不现实”。 这可不是随口一说的外交辞令,背后是一整套逻辑严密的“非对称”原则,它从三个维度解释了为什么中国绝不会加入这场“三巨头”游戏。 第一个层面,是压倒性的数量非对称,说白了,就是责任得跟实力挂钩,郭嘉昆的话说得很直白,中美两国的核力量“根本不在一个量级”,让一个轻量级选手去跟两个超重量级选手遵守同样的减重规则,这事儿本身就不公平。 所以中国的态度一直很明确:那两个拥有全球最大核武库的国家,美国和俄罗斯,必须先承担起“特殊、优先的责任”,你们得先带头,拿出诚意,进行大幅度、实质性的削减。 这也不是什么新说辞,早在2019年,中国就在日内瓦的裁军谈判会议上表达过类似观点。 美俄先裁军,是为以后大家一起谈一个更广泛的“多边”协议创造条件,而不是现在就把中国硬拉进一个与其体量完全不符的“三边”框架里。 第二个层面,是战略思想的非对称,这比数量差异更根本,中国的核战略从根上就跟美俄那种进攻性平衡的路数不一样,北京的核政策基石,是两条雷打不动的原则:“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和“自卫防御”。 郭嘉昆也强调,两国面临的安全环境、核战略和核政策都完全不同,在这种理念指导下,中国始终宣称,自己的核力量只维持在保障国家安全所需的最低限度,并且绝不参与任何形式的军备竞赛,甚至认为这种克制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的贡献。 历史也能证明这一点,早在1994年,中国就曾主动向其他核大国提交过一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条约草案,试图把这种防御性思维变成国际共识。 第三个,也是最精妙的层面,是威慑结构的非对称,这里面藏着一个深刻的战略悖论,前国防部官员、现清华大学研究员周波的分析点透了这一点。 正因为中国承诺了“不首先使用”,它的威慑力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强大的常规打击力量,特别是陆基中程导弹,来维持战略平衡。 悖论就来了:如果强迫中国削减这些用来维持平衡的中程导弹,那为了保证最低核威慑依然有效,中国唯一的选择就是反过来,大幅提升核打击能力的生存性和突防性。 周波因此向西方世界抛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一个拥有更多中程导弹的中国,和一个拥有更强核打击能力的中国,你们觉得哪个更“危险”?这就让那个看似善意的三边谈判提议,显得既无效又可能适得其反。 所以,把这三个“非对称”——悬殊的数量、迥异的思想、特殊的结构——拼在一起,中国拒绝三边核谈的逻辑就非常清晰了,这并非逃避责任,而是坚持真正的裁军必须从最大的威胁源头开始。 任何试图强行拉平不同角色的军控框架,不仅不现实,更可能打破来之不易的全球战略稳定。
中方的回应,这次与俄罗斯截然不同,让特朗普惊㤉!8月28日,路透社报道:“北
【30评论】【4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