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登基后,派人请刘伯温之子刘璟入京。可刘璟称病不出,于是朱棣下令将刘璟逮到京城,没想到刘璟来了之后仍称朱棣为“殿下“,并且冷笑着说道:“殿下百世之后,逃不得一个“篡“字“!“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375年的一个春日,刘伯温躺在病榻上,将两个儿子唤到跟前。 窗外的桃花开得正艳,但他的声音却异常虚弱: "我死后,你们切记不可入朝为官。" 他艰难地抬起手,指向书房的方向,"那些典籍...都要封存起来...上交皇上。" 长子刘琏低头啜泣,次子刘璟则紧握双拳,眼中满是不甘。 老人最后叮嘱道: "九世之后,刘家必当再兴。" 这句话如同谶语,在之后的岁月里不断回响。 四十五年后,南京城的皇宫内,刚登基的明成祖朱棣正襟危坐。 当他听说刘伯温的次子刘璟拒绝应召时,手中的茶盏重重摔在地上。 "好个刘璟,竟敢违抗圣旨!" 朱棣冷笑着对侍卫下令,"就是抬,也要把他抬到南京来!" 此时的朱棣刚刚经历靖难之役,对前朝旧臣本就心存芥蒂,刘璟的抗拒更是触怒了他的威严。 刘璟被押解进京那日,南京城下着细雨。 他穿着一身素服,虽然被雨水打湿,却依然挺直脊背。 金銮殿上,朱棣试图以旧情打动他: "还记得当年我们对弈之时吗?" 刘璟抬起头,目光如炬: "可让处让,不可让处,绝不相让。" 当他说出"殿下百世之后,逃不得一个'篡'字"时,殿内百官无不倒吸一口冷气。 这番话彻底激怒了朱棣,他当即下令将刘璟投入诏狱。 这场悲剧其实早有预兆。 刘伯温临终前就预见到,以次子刚烈的性格,若入仕途必遭不测。 但他没想到长子刘琏也会违背遗训,最终被胡惟庸党羽迫害,年仅三十一岁就坠井而亡。 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刘璟竟然会在靖难之役中坚决站在建文帝一边,与朱棣势同水火。 在建文帝兵败后,刘璟本可隐姓埋名,但他宁死不屈的性格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 刘璟在狱中自尽的消息传到青田老家时,刘家长孙刘廌正在书房整理祖父的遗稿。 他想起父亲和叔父的遭遇,当即作出决定:远离朝堂,隐居乡野。 此后百余年,刘家子孙都恪守这条家训,虽然失去了爵位,却保全了家族血脉。 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刘氏后人以耕读为生,偶尔也会在夜深人静时,取出先祖的笔记默默研读,但从未有人踏入仕途。 转机出现在弘治年间。 明孝宗在阅读前朝史料时,偶然看到刘伯温的事迹,不禁拍案叫绝: "如此贤臣,岂可令其子孙埋没乡野?" 他当即下旨寻访刘伯温后人。 当官员们在浙江青田找到刘瑜时,这个年轻人正在田间劳作。 谁也不会想到,这个看似普通的农夫,竟是开国功臣的九世孙。 当地乡民都说,刘瑜虽为布衣,却通晓兵法,时常为乡邻排忧解难,颇有先祖遗风。 刘瑜入京后,嘉靖皇帝亲自召见。 看着眼前这个文武双全的年轻人,皇帝不禁感叹: "真乃伯温再世!" 在重修太庙时,嘉靖皇帝特命将刘伯温的牌位安置在显要位置,刘家终于重获"诚意伯"的爵位。 更令人称奇的是,刘瑜在朝中任职期间,屡次献策平定边患,其用兵之道与治国之策,俨然有刘伯温当年的风采。 纵观刘伯温家族的历史,可谓跌宕起伏。 从开国功臣到隐居乡野,再从布衣百姓重归庙堂,这个家族的命运与明朝的兴衰紧密相连。 刘伯温的远见卓识,虽然没能阻止儿子们的悲剧,却在九世之后保佑了子孙后代。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有时候先人的智慧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才能显现出真正的价值。 正如刘伯温所预言的那样,刘家在历经九世沉浮后,终于再度振兴,这份跨越时空的智慧,令人不得不叹服历史的神奇。 主要信源:(趣历史网——朱棣登基后,刘伯温次子刘璟为何会死在狱中?)
朱棣登基后,派人请刘伯温之子刘璟入京。可刘璟称病不出,于是朱棣下令将刘璟逮到京城
尔说娱乐
2025-08-29 09:16:4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