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九三阅兵观礼名单能看出不少国际关系的门道。 每个国家决定派谁来、来不来,或者干脆降低代表级别,都不是拍脑袋定的。 背后都是在历史回忆、眼前利益和地缘政治的压力之间反复掂量,算一笔实实在在的“外交账”。 就拿观礼台上的核心阵容来说,谁凑在一起、谁没来,都和历史的牵绊、当下的矛盾脱不了关系。 像俄罗斯和朝鲜的领导人,当时都是高调出席的,这背后其实有老底子在。 二战的时候,这两个国家的力量就曾在中国土地上一起打反法西斯战争,这份历史情谊是基础。 到了现在,乌克兰冲突里两国又走得很近、配合紧密,自然就形成了步调一致的战略组合。 可反过来,这种“靠历史拉近距离、靠现在巩固合作”的关系,对欧洲主要国家来说,却成了很难跨过的一道坎。 毕竟在乌克兰问题上,欧洲国家和俄、朝的立场完全相反,所以欧洲国家的元首几乎没一个来的,这也不算意外。 再加上二战时欧洲战场和亚洲战场相对独立,欧洲国家从感情上,也没那么强烈的意愿来参加一场亚洲战场胜利的纪念活动。 这么一来,谁来谁不来的界限就特别清楚了。 这次阅兵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周边外交的情况,既让人看到咱们在区域内的吸引力,也暴露了一些不好化解的地缘矛盾。 有个挺明显的情况是,中国几乎所有陆上邻国,都派了最高领导人来,外界都觉得这说明咱们“和平共处”的外交方针,在周边地区确实得到了不少认可。 但那些没来的国家,背后的原因也值得琢磨。 比如不丹没来,能看出来它在印度的影响下,自己做主搞外交的空间有限; 阿富汗则是因为临时政府没得到多少国家承认,现实处境摆在那儿,想派人来也不容易。 这里面印度的选择最复杂,它一边和中国有直接的摩擦,另一边又担心中国和巴基斯坦越走越近的军事合作,心里一直绷着弦。 所以哪怕印度领导人后来还计划来中国参加另一场多边峰会,但在阅兵这种特别有象征意义的场合,还是决定不来。 说白了就是在大国之间不想把关系搞僵,想稳妥点对冲风险,这步棋走得挺谨慎。 除了国家层面的考量,一些个人和特定群体的行动,也给原本有点“僵硬”的国际关系添了些不一样的色彩。 比如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当时是以个人身份来的,这和日本官方还在劝其他国家别来的态度,形成了挺鲜明的对比。 而且他之前还曾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下跪,这事儿也说明,日本社会里其实一直有一部分人愿意正视历史、想寻求和解,不是所有人都回避过去。 还有韩国,当时派了三号人物来,没派最高领导人,这操作简直是外交权衡的典型例子。 这么做既巧妙避开了和朝鲜最高领导人同台、容易引发“王不见王”争议的麻烦,又给美国、日本这些盟友一个交代,回应了他们的压力。 算是很有心计地把代表级别降了下来,既不失礼又不惹麻烦。 另外,观礼台上还有国民党的抗战老兵,看到他们的身影。 大家都能明白,这是在超越党派的分歧,看重共同的历史记忆,想推动民族内部更团结,这个信号很明确。 说到底,九三阅兵的观礼台,其实就是一场没出声的博弈,大家争的是怎么解释历史、怎么争取现实利益,还有怎么布局未来。 每个国家的每一个决定,都是反复算过利弊才定的。 就像阅兵时展示的新军事装备,和“开创未来”的主题正好呼应上,这其实也在说:纪念历史最好的方式,最终还是要为规划未来服务。 而一个国家能拿出来的实力,永远是这盘复杂的国际棋局里,最根本的底气,不管怎么算,实力都是最后的底牌。
8月28日上午突然间官宣阅兵,这个消息震撼全人类,冲出地球,冲向银河系!8月2
【8评论】【3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