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可谈的已经很少 华盛顿的空气里,掰手腕的声音比对话声还响。 就在这几天,中

酸酸甜甜小梅 2025-08-29 17:00:20

中美:可谈的已经很少 华盛顿的空气里,掰手腕的声音比对话声还响。 就在这几天,中国商务部副部长李成钢再一次飞抵美国,跟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坐下来谈。 这已经是两年内的第四轮了,说起来是“谈”,但现场气氛恐怕比我们想象的更胶着,两边摆在桌面上的,几乎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柔软的空间,早就被这几年的摩擦磨薄了。 美方一上来就提大豆、波音飞机,盼着中国多买点、再买点,给他们农业和制造业回回血。 而中方呢?直接挑明要求美国松绑高科技出口管制,还有取消那张被不少分析称为“政治操作”的芬太尼相关关税。 看出来没?两边要的,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 你卖我大豆我买你飞机,那是传统贸易的戏码,但我们真正想要的,是技术、是发展权、是公平。 美方这几年一边喊着“再平衡”,一边又把科技锁在柜子里,生怕中国摸到钥匙,这种谈判,从一开始就注定艰难。 这不是什么新鲜剧情,从2018年贸易战开打至今,两边你来我往这么多轮,其实彼此底牌早就心知肚明,但为什么还在谈?因为谁都明白,彻底撕破脸的代价,谁也承担不起。 特朗普今年重回白宫,作风依旧,谈判桌上嗓门大、要价狠。 但中方也早就不是第一次交手了,冷静、务实、不急不躁,你要谈,我可以奉陪,但你指望我吞下不对等的条件?那不可能。 看看这次双方提出的议题就非常有意思,美方关心的,是实打实的货物贸易,是账面上的顺差逆差,而中方关注的,是发展权、是技术主权、是长远竞争力。 一个在看当下,一个在看未来。 这种差异,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两国对“贸易”这两个字的理解深度根本就不在一个层面。 你说这是贸易谈判?我觉得这更像是一场战略耐心的较量。 中方这次特别提到美国对华科技出口管制和所谓的“芬太尼关税”,这两件事都非常具有象征意义。 科技管制不用多说,美国始终把对华技术封锁视为维持优势的关键手段,而芬太尼问题,早被不少国际媒体和分析机构指出是被政治化操弄的议题,实际效果有限,象征意义大于实质。 中方把这些议题端上台面,就是在告诉美方,要谈,就谈真问题,要解决,就得双向奔赴。 而美方呢?他们似乎还停留在“买多一点、卖多一点”的传统思维里。 不是说大豆和飞机不重要,而是如果只停留在这种表层交易,却回避结构性矛盾,那谈判只会一轮又一轮,难有突破。 有人说,这四轮谈判谈了个寂寞。 但我倒不这么认为,能坐下来,就是一种信号。尤其是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地区冲突不断的背景下,中美这两个巨人没有彻底转身离开谈判桌,本身就有价值。 但我们也必须清醒,不要指望一次谈判能改变什么。 中美关系的复杂性、长期性,决定了这注定是一场马拉松式的博弈,每一次见面,都是互相试探底线、磨合节奏的过程。 李成钢这次去,不是去投降的,也不是去施压的,而是去表达、去倾听、去周旋,这是一种成熟的大国外交姿态。 格里尔那边也一样,她代表的是特朗普新政府的贸易政策,但她面对的,是一个早就适应了高强度博弈的中国谈判团队。 所以,别看这次谈判好像没什么惊天动地的突破,其实背后都是细节的较量、意志的比拼,每一次沟通、每一个用词、每一个议题的先后顺序,都是精心设计的战术。 我们作为旁观者,不妨保持一点耐心和信心。 中美关系回不到过去,但也不意味着就必须走向对抗,谈判虽然艰难,但还在继续,分歧虽然深刻,但还在沟通。 这就够了。剩下的,交给时间和策略。 归根到底,国际谈判从来都不是“谁赢谁输”的零和游戏,而是两艘大船在风浪中调整姿态、避免相撞的持续过程。 稳住方向,比盲目加速更重要。 李成钢这一次的美国行,未必能马上带来协议文本,但它至少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中国还在谈,也愿意谈,但前提是,平等与相互尊重。 这句话,不是说给美方听的,也是说给全世界听的。

1 阅读:1586

评论列表

单衣试酒

单衣试酒

2
2025-08-30 00:46

几轮下来,我们口袋里的筹码说不定又多了几张。拖吧,反正时间对我们有利。

酸酸甜甜小梅

酸酸甜甜小梅

酸酸甜甜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