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洲头的毛主席雕像建成后,有人曾给长沙市长写信:“毛主席40多岁下巴才有痣,青年时期的雕像有痣不妥,应予以去除。”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长沙市长的办公桌上曾经出现过一封特别的信,信的内容不长,意思却很直接:橘子洲青年毛泽东雕像下巴上的那颗痣不该有,因为查阅过当年的照片,毛泽东青年时期是没有痣的。 写信的人态度真诚,也明确指出这是有史料可证的事实,这封信不仅是意见反馈,更触碰到了一座雕像背后的设计取舍,也让关于历史准确性与公众熟悉感的讨论慢慢展开。 橘子洲雕像的想法是在新世纪初定下的,长沙与毛泽东的渊源极深,这里是他求学、思考、写诗、立志的地方。 1925年的深秋,他站在湘江边,写下了《沁园春·长沙》,当时三十二岁,意气风发,为了纪念那段时光,长沙市决定在橘子洲头建一座青年毛泽东雕像,让人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那个年代的风貌。 雕像的设计任务交给了黎明,他是土生土长的长沙人,当时担任广州美术学院院长,少年时期常去湘江游泳,累了就看着橘子洲发呆,对这里的草木、江风都有感情。 他很清楚全国各地已经有许多毛泽东雕像,大多是建国后的领袖形象,庄严威严,他不想重复别人的作品,决定展现青年时期的样子,那是一个带着诗人气质和革命理想的形象。 为了做到准确,他开始翻阅档案、比对老照片,从湖南省立第四师范的学籍照到广州时期的合影都仔细研究。 他发现1925年的毛泽东留着大背头,头发向后梳,微微被风吹乱,神情专注,眼神有光,面部干净利落,没有痣,这个细节没有争议,真正让他犹豫的是是否在雕像上保留那颗如今家喻户晓的下巴痣。 痣是毛泽东晚年形象中极具辨识度的标志,去掉它,符合历史,但可能让很多人觉得不习惯;保留它,能让人一眼认出,可会让熟悉史料的人觉得不严谨。 这个选择成了设计过程中最难的环节之一,雕像不仅要承载历史,也会影响观众第一眼的感受。 模型送审时,相关意见提出,公众的印象里,毛泽东的面孔是带着痣的,这种面貌早已在教材、照片、雕塑中反复出现,成了几代人共同的记忆,黎明仔细思考后,开始倾向于保留这个特征。 他认为雕塑不是冷冰冰的复制品,而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一座桥,要让人一看到就能产生情感上的联系。 雕像建成后,这颗痣依旧引起关注,质疑的信件摆到了市长面前,观点很明确:历史人物的细节是态度问题,即便是一颗小小的痣,也不能模糊处理。 相关部门的回复提到艺术创作的规律,既要基于生活也要高于生活,并且用了“励痣”这样的谐音,表达雕像要呈现的是青年毛泽东意气风发、立志图强的形象。 这种解释让争论有了新的角度,有人认同艺术加工能让形象更亲切,也有人坚持公共雕塑应尽量还原史实。 雕像的尺寸和位置在建造过程中也经过了精确的测试,工作人员用可调节高度的气球,在橘子洲、岳麓山、湘江两岸等多个点观察,从25米到50米反复试验,最终确定在32米时,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协调大方。 这一高度也正好对应毛泽东在1925年的年龄,这种巧合带有设计者的巧思,雕像面朝湘江,采用花岗岩拼装而成,几千块巨石精密排列,不仅体现了工艺水平,也强化了视觉冲击力。 时间过去十多年,这尊雕像已经深深嵌入长沙的城市印象中,游客习惯在它前面拍照,很多人并不会注意那颗痣的来历。 它已经融入整个形象的构成中,与发型、神情一起构成了一个既熟悉又带有历史感的面孔,橘子洲因此成为必到之地,雕像也为长沙带来了鲜明的文化标签。 这颗痣的争议,从始至终都围绕着两个核心:历史真实和情感真实,历史真实要求尽量忠于当年的样貌,不添不减;情感真实关注的是观众的心理认同和记忆延续。 公共艺术在这两者之间寻找平衡并不容易,雕像的创作过程和后续反响,让这种平衡的复杂性呈现在大众面前。 雕塑不仅仅是石头和钢筋,它在公共空间里长久存在,会成为城市与居民、历史与当下之间的纽带,橘子洲头的青年毛泽东雕像,在保留历史精神的同时,也融入了几代人心中熟悉的特征。 这种处理或许无法让所有人都满意,却让雕像有了更多被记住的理由,历史是事实的记录,艺术是在这些事实之上,让人有情感共鸣的再创造,橘子洲雕像正是这一点的真实体现。 信源:新湖南——穿行历史的湖湘风度
橘子洲头的毛主席雕像建成后,有人曾给长沙市长写信:“毛主席40多岁下巴才有痣,青
如梦菲记
2025-08-29 17:22:0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