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营长史恩华,被日军包围,师长大惊,连忙组织人员营救,谁知营长却说:“

柔花弱草意绵 2025-08-29 23:09:22

1939年,营长史恩华,被日军包围,师长大惊,连忙组织人员营救,谁知营长却说:“日军太多,我突围不了,只能以死报国! 主要信源:(岳阳网) 1939年秋,湖北笔架山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这场战斗虽然规模不大,却充分展现了中国军人宁死不屈的爱国精神。 国民党52军195师1131团3营营长史恩华,率领500余名官兵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最终全部壮烈牺牲。 这段悲壮的历史,至今仍在激励着后人。 史恩华是黄埔军校第八期毕业生,出生于军人世家。 他的兄长史恩荣同样毕业于黄埔军校,曾在台儿庄战役中英勇牺牲。 史家两兄弟都投身军旅,为国效力。 史恩华因作战勇敢、为人正直,深受师长覃异之器重,从连长一路提拔至营长。 这位年轻的军官不仅军事才能出众,更以重情重义著称,在军中颇有威望。 1939年9月,日军集结重兵大举进攻195师。 当时日军装备精良,兵力雄厚,而我军则处于相对劣势。 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师长覃异之经过慎重考虑,决定采取迂回战术,但需要一支部队担任阻击任务,掩护主力转移。 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任务,生还的可能性很小。 覃异之在军事会议上坦诚相告,希望有人自愿承担这个重任。 会场一片寂静,各级军官都明白这个任务意味着什么。 就在这时,史恩华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 他带着全营500余名官兵连夜赶往笔架山,紧急构筑防御工事。 临行前,他对覃异之说:"小鬼子想过去,除非先把我放倒!" 这句铿锵有力的话语,展现了中国军人的豪迈气概。 9月20日,日军开始向笔架山发起进攻。 史恩华率领官兵奋勇抵抗,凭借有利地形和顽强意志,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 日军见久攻不下,调来飞机和装甲部队,对笔架山阵地进行狂轰滥炸。 阵地上硝烟弥漫,土石横飞,许多战士负伤牺牲。 但史恩华和战士们毫不退缩,誓死坚守阵地。 他们深知,每多坚守一分钟,主力部队就多一分安全转移的机会。 战斗进行到第三天,情况越发危急。 右翼友军阵地失守,三营陷入重围。 覃异之师长多次电令史恩华撤退,但史恩华回复说:"长官,我们已经陷入重围,实在冲不出去了。" 他深知,如果强行突围,不仅三营难以生还,还会连累接应的二营官兵。 在生死抉择面前,史恩华选择了与阵地共存亡。 在最后时刻,史恩华想起刚结婚三天的妻子,心中充满愧疚。 但他宁死不屈,决心与阵地共存亡。 清晨五点,日军发起总攻。 史恩华身先士卒,带领剩余战士与敌人展开白刃战。 子弹打光了就用刺刀,刺刀折断了就用拳头,最终全营500余名官兵无一人生还。 年仅29岁的史恩华壮烈牺牲,实现了他"与小鬼子血战到底"的誓言。 战斗结束后,日军奈良少将登上笔架山。 看到满山遍野的烈士遗体,他深受震撼,脱下军帽向中国军人致敬。 他还召集当地村民上山收敛遗体。 村民们目睹战场惨状,无不痛哭失声。 这位日军将领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中国军人的英勇顽强,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第二年春天,52军在笔架山修建烈士墓园和纪念碑。 覃异之师长亲笔题词:"笔架山岿然不动,福临铺大捷。" 这座纪念碑不仅纪念史恩华和五百壮士,更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遗憾的是,这些墓园和纪念碑在后来的战乱中遭到破坏。 直到2013年,史恩华才被正式追认为革命烈士。 如今,笔架山战斗已经过去八十多年,但史恩华和五百壮士的英勇事迹仍然在当地流传。 每年清明时节,都有群众自发前往笔架山祭奠英灵。 他们的故事被写进地方志,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 史恩华用生命诠释了中国军人的血性和担当,他们的英勇事迹,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上。 这种宁死不屈的爱国精神,至今仍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0 阅读:0
柔花弱草意绵

柔花弱草意绵

柔花弱草意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