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卧薪尝胆”的勾践,“扮猪吃老虎”的李渊,更值得普通人学习 提起忍耐成事,人们总先想到卧薪尝胆。勾践忍辱负重终灭吴,故事足够壮烈,却带着几分极端与不可复制。普通人既难有尝胆的决绝,也未必有国破家亡的绝境来倒逼自己。如果说怎样才能在情势不利的情况下耐住性子办大事,隋末唐初李渊的操作,或许才是普通人最值得参考的范本。 李渊的忍,从不是被动妥协,而是带着明确目标的主动布局,最典型的便是对李密的低头。隋末天下大乱时,李渊与李密虽同姓,却无半点亲缘,出身更是天差地别。 李渊是根正苗红的关陇贵族,祖父李虎是西魏八柱国之一,父亲李昞官至北周唐国公,他自己更是隋炀帝的表兄,妥妥的门阀富二代。李密虽曾是贵族子弟,却因父亲早逝家道中落,后来投身瓦岗军,成了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手下是一群泥腿子出身的将士。 公元617年,李渊在太原起兵,目标很明确,就是快速拿下长安,以关中为基地再图天下。可当时瓦岗军在李密的带领下,已成为反隋势力中最强的一支,兵力数十万,占据河南大片土地。更关键的是,李密的势力离长安不远,若李密也盯上长安,以瓦岗军的实力,李渊未必能抢得先机。 最初,李渊还想以贵族身份压人,写了封信给李密,意图招降,让他跟着自己干。李密此时正是志得意满,见信后勃然大怒,回信把李渊痛骂一顿,说你算什么东西,也配招降我?天下反王中我最强,该是你认我做大哥才对。 换作旁人,或许会被这口气噎住,当场回信对峙。但李渊看完信,怒火过后很快冷静下来。他清楚自己的核心目标是长安,与李密硬刚只会耽误行军,甚至可能腹背受敌。于是他立刻压下火气,重新写了封极尽谦虚的信,说大哥说得极是。天下人谁不知道您的威名?我虽出身贵族,在您的大业面前不值一提。如今各路反王心里都清楚,您才是未来的天下共主,我只盼着能跟着您效力。 这封信彻底哄住了李密。他拿着信哈哈大笑,连关陇贵族出身的李渊都如此推崇自己,这不正说明自己的事业已经名动天下?此后,李密最乐意做的事,就是和李渊通信。而李渊每封信都顺着他的性子夸,一边说好听的,一边点拨他,洛阳的王世充、江都的宇文化及,不过是乌合之众,大哥您只要发威,轻松就能灭了他们。 就这么着,李密像被灌了迷魂汤,一门心思留在洛阳周边,跟王世充、宇文化及死磕,把争夺长安的战略机遇彻底抛在脑后。而李渊则趁机全速进兵,仅用四个月就拿下长安。随后他快速接管城防、安抚百姓、整顿军队,把关中这块沃野千里的宝地牢牢抓在手里。 后来的结局早已注定。李密虽然能征善战,硬抗了隋朝精锐骁果军,却也在与王世充的反复厮杀中耗尽了家底,最终兵败降唐。而李渊占据长安后,有了稳固的基地,实力一步步壮大,成了反隋势力中最不可撼动的力量。 李渊的忍,远不止对李密这一次。拿下长安后,他面临着另一个威胁,就是北方的突厥。当时突厥实力强盛,中原各路反王大多要向其称臣借兵,若突厥南下,刚站稳脚跟的李渊根本无力抵挡。 于是,李渊又一次放下贵族身段,主动写信给突厥始毕可汗,语气极尽谦卑,说我如今只是长安之主,而您才是真正的天可汗。我愿做您的小弟,若能得您相助,将来所得财物,必尽数奉上。 这番低头再次奏效。突厥可汗被李渊的好话哄得飘飘然,加上得了好处,竟真的在中原内乱时按兵不动,没对李渊的地盘动手。李渊也趁机抓紧时间发展经济、扩充兵力,为后来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后世提起李渊,总因他晚年在玄武门之变中的被动,或是儿子李世民的光芒太盛,而觉得他昏聩、平庸。可细看他中年时的操作,面对李密,能压下怒火放低姿态,只为抢占战略先机;面对突厥,能放下贵族架子主动称臣,只为争取发展时间。可见,他的忍并不是懦弱,而是清醒的权衡,知道自己要什么,更知道为了目标该放弃什么。 对普通人来说,我们未必会遇到卧薪尝胆的绝境,却常有想争一口气的冲动。工作中被同事抢功,忍不住要当场反驳;生活中被人轻视,立刻就要争个高低。可李渊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成事者,懂得把情绪让位于目标。忍一时的委屈,不是认输,而是为了在更重要的事上赢到底。这种不逞一时之快,只谋长远之势的清醒,才是最值得我们学的忍耐智慧。
比起“卧薪尝胆”的勾践,“扮猪吃老虎”的李渊,更值得普通人学习 提起忍耐成事,
体元说球
2025-08-30 06:20:07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