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山东一名军人请假回家,但迟迟不见归队,上级领导打过去电话询问,三岁的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08-30 14:48:45

2012年,山东一名军人请假回家,但迟迟不见归队,上级领导打过去电话询问,三岁的女儿接到电话,直言:“她爸爸救人淹死了......”   如今站在沈星桥边,看着那尊身穿军装、目光坚定的铜像,很难想象,这位被追授“时代楷模”的英雄,人生起点只是陕西农村的一个普通家庭。 沈星的父母并不富裕,却始终把教育放在首位,黄土地的养育让他从小就懂勤劳、知责任:帮家里干农活时从不抱怨,邻居们总说“这孩子身上有股不服输的劲儿”。 正是这份韧劲,让他高中毕业时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交通学院,从此把“为国家服务”的信念刻进了心里。   军校的严格训练没有磨掉他的初心,反而让他更坚定。毕业后分配到青州当参谋,他依旧保持着这份认真,经手的每一件事都事无巨细,同事们都说“有沈星在,放心”。 2010年,他又主动参加选拔,考入第二炮兵指挥学院读研究生,往返于武汉与青州之间,既要兼顾学业,又想多陪妻女。 那时的他,是战友眼中的“好搭档”,是妻子蔡相珍心中“把家放在心上”的丈夫,是女儿眼里“会陪自己看小虫子”的爸爸。   没人能想到,2012年5月13日的家庭出游,会成为他与家人的最后相处。那天清晨,阳光很好,他提议带家人去南阳河边散步,想多陪陪妻子蔡相珍和三岁的女儿。 谁也没料到,这场温馨的家庭出游,会成为永别。   当看到少年在水中挣扎的那一刻,沈星没有丝毫犹豫。 他把女儿塞到妻子怀里,只说了一句 “我去救人”,就朝着河边跑去。春天的河水还带着寒意,河底的淤泥和青苔又滑又黏,他刚跳进水里,就被湍急的水流冲得一个趔趄。 少年恐慌之下紧紧抓住他,两人在水里剧烈摇晃,沈星一边安抚少年 “别怕,我带你上去”,一边奋力调整姿势,在岸上群众的帮助下,终于把少年推上了岸。 可就在这时,体力耗尽的沈星被水流卷走,水面瞬间恢复平静,只留下蔡相珍撕心裂肺的呼喊。几个小时后,当救援队找到他时,他的手还保持着向上托举的姿势。 沈星牺牲后,荣誉接踵而至 ——“舍己救人的优秀军人”“时代楷模”,他的事迹被编入中小学道德教材,成了孩子们口中 “最勇敢的叔叔”。 但对蔡相珍来说,这些荣誉远不如丈夫能回家陪女儿长大重要。 有人说,英雄离我们很远,但沈星的故事告诉我们,英雄就在身边。他不是天生勇敢,只是在危急时刻选择了挺身而出;他不是没有牵挂,只是把他人的生命看得更重。 如今,南阳河的水依旧流淌,沈星桥上来来往往的人很多,或许有人不知道沈星的故事,但当他们走过这座桥时,总会感受到一种莫名的温暖。 那是英雄用生命留下的力量,是普通人对 “勇敢” 与 “担当” 最朴素的向往。沈星用 31 年的人生证明,英雄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符号,而是每一个在关键时刻选择坚守责任的普通人。   从陕西农村的少年,到军校里的优秀学员,再到牺牲在救人现场的军人,沈星用31年的人生,交出了一份关于“责任”的满分答卷。 如今的沈星桥,早已不只是一座连接河岸的建筑,它是英雄精神的传承载体,是普通人对“勇敢”与“担当”的致敬,更是无数人心中的提醒。 总有一些人,会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用生命照亮他人,而他们的名字,永远不会被忘记。 信息来源:(齐鲁晚报——同学战友还原真实沈星:阳光大男孩率性真汉子)

0 阅读:323
锴锐说科技文化

锴锐说科技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