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是因果“报应”,也是一个人重生的道场。

畅畅谈育儿 2025-08-30 15:41:32
7年婚姻让我认清一个真相: 婚姻不是找个人来爱你、救赎你。 婚姻是让你学会爱自己、看清自己。 婚姻关系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的过去,我们的恐惧,我们的行为模式。 . 婚姻是我们过往的认知、行为模式种下的因吸引来的那个果。 就像一个从小习惯了讨好的人,大概率会遇到一个高控制欲的人。 客体关系理论指出我们童年与父母的关系会内化为心灵中的内在关系模式。 童年时,我们与父母的关系会成为一个模板。 这个模板包含了“曾经的自己”、“曾经的父母”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会不自觉地将这个内在的模板投射到当前的伴侣身上,被称为“投射性认同”。 . 比如一个有一位控制型母亲的人,他内化的模板是“弱小无助的自己”和“强大控制的母亲”。 . 在亲密关系中,她可能会无意识地诱使伴侣扮演“控制者”的角色(比如通过过度依赖、不自己做决定等方式),而自己则再次体验“被控制”的熟悉感。 . 即使痛苦,但因为这出“心理剧”是她潜意识里熟悉的,所以反而成了她痛苦的舒适区。 . 我就是典型的从小听话的乖乖女, 习惯了讨好,害怕冲突,总觉得,顺从就能安全。 所以,我最终吸引来的,也是一个控制欲强的伴侣。 这种互动模式痛苦又很熟悉。 那种随时可能引发冲突的紧绷感,像极了童年的家。 . 我抱怨过,委屈过,抗拒过,甚至把所有问题都归属为对方的问题。 我试图去改变对方,结果都是两败俱伤。 直到有一天,我看见一句话: 你过往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决定了你婚姻的剧本。 我猛然惊醒。 原来在婚姻这个剧本中我一直在扮演“讨好者”的角色。 而他,配合地扮演了“控制者”。 这就是我的因果。 不是我运气差,而是我内在的“因”,吸引了外在的“果”。 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我决定,停下抱怨,不再试图改变他,而是开始“向内求”。 我开始练习说“不”,遵循自己的内心。 我学着表达我的需要,而不是急着满足对方的需要。 我开始认同自己,而不是追求对方的认同。 我开始对自己的感受负责,而不是依赖对方或为对方负责。 当我不再讨好,他反而多了尊重。 当我设立边界,他开始松动。 旧的剧本,演不下去了,因为我不再配合。 当我改变我自己,整个关系的动态,就改变了。 婚姻里的因果,不是惩罚。 是提醒, 提醒我们看见旧伤,然后治愈它。 婚姻是渡我们二次生长的道场。

0 阅读:2
畅畅谈育儿

畅畅谈育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