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康辉在《新闻联播》直播时,突然用了2秒钟去调整耳机,没曾想,就是这个动作差点没把领导们吓死,要知道如果这时候的康辉忘词,势必会造成非常严重的直播事故...... 康辉,这位央视新闻的“台柱子”,是中国新闻界公认的重量级播音员。自1990年代起,他便以沉稳、准确、从容不迫的播报风格,深深扎根在亿万观众的心中。 无论是国家大事,还是突发事件,只要康辉开口,就像有一根无形的力量,让人感到安心与信任。 康辉出生于普通家庭,从小就对语言和表达有着敏锐的兴趣。他清楚地知道,作为一名播音员,准确、清晰、专业的表达能力是最重要的。 他在大学时期便刻苦训练,每天练声、背稿,锤炼自己的吐字发音和语速控制。 无数次的练习、无数次的自我批评,使得他在毕业后,能够以过硬的专业素养,顺利进入中央电视台,成为一名新闻播报员。 在央视的几十年里,康辉经历了无数重要新闻的报道,他的名字也逐渐与权威新闻紧密绑定。 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他连续播报数十条疫情新闻,每一条都精准传递政府信息,既安抚了民众的情绪,又确保了新闻的权威性。 在那段全民紧张的时期,康辉的声音成了无数家庭客厅里的“安全信号”。他的播报没有夸张、没有渲染,而是用冷静、清晰、理性的语言,让信息变得可控和可信。 2010年,康辉首次主持春节联欢晚会新闻特别报道,这次经历让他面对了更高强度的工作压力。 晚会新闻时间紧、任务重,每一条新闻都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准确完成。康辉在后台几乎不眠不休,他不断浏览资料,核对信息,确保每一个细节都无误。 即便在直播中出现技术或节目临时调整,他也能从容应对,几乎没有任何停顿或失误。正是这种敬业精神,使得他逐渐成为央视新闻主持人的代表性人物。 康辉不仅在日常新闻中严格要求自己,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更是展现了非凡的能力。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如其来,整个国家处于紧张状态。 那段时间,央视新闻的节目长度和频次大幅增加,而康辉作为主要主播,几乎每天都要面对几十分钟甚至超过二十分钟的连续直播。 在一份临时追加的紧急稿件中,原稿超过一万字,内容涉及疫情防控、国际动态和政府应对措施。 他在播报前,仅用了极短的时间就快速浏览全文,并用笔进行标记和大幅删减,确保信息逻辑清晰、语言简明。 就在直播进行到一半时,康辉突然发现耳机略有松动。仅仅两秒钟,他伸手去轻轻调整了耳机。 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动作,却在直播现场引起了一阵小小的紧张波动——导演和领导们的眼睛瞬间集中在康辉身上,空气似乎都凝固了。 毕竟在这样一场高度紧张的直播中,任何微小的动作都可能成为压垮全局的关键因素。如果康辉在调整耳机时忘词、停顿,轻则打乱直播节奏,重则可能引发严重的舆论风险。 康辉自己也感受到了这种压力,但他没有丝毫慌乱。两秒钟的调整动作完成后,他迅速回到播报状态,语速、语调丝毫未变,甚至比之前更加流畅自然。 屏幕前的观众,甚至无法察觉刚才的微小动作;但在直播室里,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在心中暗暗松了口气。 康辉用专业与镇定,化解了可能的危机,也让所有人再次体会到——真正的主播,不仅是声音的传递者,更是现场节奏的掌控者。 整个播报过程中,康辉的身体几乎没有任何休息的机会。他的眼睛一直紧盯稿件,手指不时翻动纸页,嘴唇与舌头高速运作,声音洪亮却不失清晰。 他每念一条新闻,脑海里都在快速计算时间、信息量和播报节奏,确保信息完整、语言流畅、逻辑清晰。22分钟38秒的口播,不仅是对身体的考验,更是对心理极限的挑战。 事后,很多同事回忆起那一夜,仍会被康辉的职业素养震撼。面对超过一万字的稿件,他能在短时间内精准筛选、标记、删减,并在直播中长时间、高强度地完成口播。 面对突发的小插曲,他能临危不乱,迅速调整回状态;面对全程的高压,他能保持镇定与专注,将每一条新闻准确传递给观众。 这不仅仅是一场新闻播报,更是一堂生动的职业课。
你们都别猜了张维伊一直戴耳机不摘不是耍帅,他带的也不是助听器。之前看张
【5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