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一个湖北穷小子高考考了289分,但由于消息闭塞,他就报考了华中师大,

如梦菲记 2025-09-01 11:35:24

1977年,一个湖北穷小子高考考了289分,但由于消息闭塞,他就报考了华中师大,没想到的是,华师大的录取分数线才189分,而北大的分数线也只有270分,有人故意调侃他:你后悔当初的选择吗?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7年的冬天,全国上下都在谈论高考,那一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五百七十万考生从农村、工厂、部队,带着一腔热血走进考场,湖北麻城的戴建业就是其中之一。   他出生在一个穷困的小村子,父亲是村里唯一的教师,微薄的工资撑起了一大家子的生活,家里没什么电器,晚上就靠煤油灯照明。   父亲在灯下教他认字写字,小小的他趴在桌上练字,手指被墨水染得发黑,这种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唯一的出路就是好好读书。   白天他在生产队里干农活,挣工分贴补家用,晚上回家在昏暗的灯下翻旧课本,没有人替他讲解难题,也没有任何复习资料,他只能反复啃那几本翻得起毛的教材。   长时间的坚持换来了一个结果:他考了289分,这个分数在当时是非常高的,在他所在的考区几乎算是拔尖的成绩。   他拿着成绩单的时候,心里涌起的是一种骄傲和轻松,觉得自己终于有机会走出农村,迎来不一样的人生。   真正的考验出现在填报志愿时,那时候没有电话,更别提互联网,信息传播极其滞后,能打听到的学校寥寥无几,大家都是凭着老师的一句话或一份招生简报做决定。   戴建业的班主任告诉他,华中师范大学还不错,是一所师范院校,毕业当老师,工作稳定体面,出身农村的孩子,对稳定有着本能的依赖,他没有多想,就在志愿栏上写下了“华中师范大学”。   那一年华师的录取线是189分,而北京大学的录取线也不过270分,他的分数完全可以被北大录取。   这个事实是上了大学以后才慢慢传开,当同学们告诉他时,他愣了许久,身边人也为他惋惜,可他并没有纠缠太久,依旧默默接受了自己走上的路。   进入华中师大以后,他一度有些不适应,中文系的古籍晦涩难懂,看得他直犯困,他甚至想过要不要转回数学,可家里穷,不可能支持他随意转系,他只能硬着头皮坚持。   慢慢地,他从那些看似枯燥的文字里读出了趣味,诗词里的豪放、婉约逐渐吸引了他,他开始在图书馆里一页页翻阅古典作品,笔记本上写得密密麻麻。   就是在这种坚持下,他和古代文学建立了深厚的缘分,也为他后来的职业方向埋下了伏笔。   他的课堂后来成了很多学生心里的亮点,他讲课时不用枯燥的学术语言,而是把李白、杜甫、苏轼讲成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   他带着浓重的湖北口音,说起诗人就像在说邻居一样,把古代人的豪情与忧愁和当下的生活联系起来。   学生们在课堂上常常笑声不断,听他讲诗词像听故事一样轻松,那些原本对古典文学兴趣不大的学生,也会被他感染,主动来上他的课。   多年后,学生把他讲课的视频上传到网络,没想到迅速走红,单日点击量上千万,他被称作“最有趣的教授”,让很多年轻人因为他而重新走近古典文学。   除了事业上的成功,他的生活也充满波折,他在华师遇到了生命中重要的人,组建了家庭,妻子患病后,他白天认真上课,晚上四处奔走讲座,把赚来的钱都花在治疗上。   那些年积攒下来的高铁票,记录了他奔波的辛苦,直到2020年,妻子离世,他才真正体会到生活的沉重。   悲伤没有把他击倒,他依然每天站在讲台上,把热情投入到讲课中,对他来说,这是坚持下去的方式,也是他寄托情感的出口。   很多年后,别人常常拿他当年的志愿选择开玩笑,问他如果能重来会不会后悔,他的态度很豁达,不会因为错过北大而抱怨,对他来说,正是华师给了他讲台,给了他家庭,也让他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那份看似吃亏的选择,其实把他推向了最适合他的舞台,人生的意义,从来不在于起点有多高,而在于能不能把手里的机会走好,戴建业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命运的错位,往往也是馈赠。   1977年的那张成绩单,如今看起来已不再是遗憾的象征,而是一段故事的开端,从煤油灯下的背诵,到课堂上的欢声笑语,他的人生没有因为错过北大而暗淡,反而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光亮。   那289分与189分的差距,最终成了一种人生智慧,提醒人们别把目光只盯在错过什么,而要学会把眼前的路走踏实,命运的安排,往往只有在回头看时,才会发现它的巧妙。   信源:中国网文化——1977年湖北一个穷小子高考289分,报考了华中师大,可当年北大才要270分

0 阅读:1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