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里,女老师像往常一样上课,一位男生端起板凳朝老师头上砸去,老师没来得及反应,

文史小将 2025-09-01 16:19:45

教室里,女老师像往常一样上课,一位男生端起板凳朝老师头上砸去,老师没来得及反应,第二次又砸了过来。班上无人敢劝,有位女生壮着胆子上前把老师带开。 今年五月,陕西佳县一所学校的课堂上,一个初中男生举起手边的小方凳,砸向了正在讲课的女老师。 那一刻,教书育人的空间,瞬间变成了暴力的现场。 这并非预谋已久的冲突,引爆点甚至微不足道。 老师正在讲台上讲课,当她将视线扫向讲桌下的学生时。 发现有一个男孩一直低着头,老师便怀疑他在桌子底下偷偷玩手机,于是快步走过去,用一种或许带着几分严厉的语气,要求他把东西交出来。 “干啥呢,东西交出来,快点。” 声音虽然不大,却带着专属于老师的课堂权威感。 原本以为只是日常教学中的小插曲,没想到这句话,直接点燃了男孩的怒火。 男孩的脸色瞬间变了,眼神里闪过一丝倔强与愤怒。 他猛地抬手,抡起桌子边的凳子狠狠砸向老师。 第一次的冲击让老师措手不及,身体下意识一闪,粉笔盒和课本被震得掉在地上。 凳子落地的声音在教室里回响,男孩的手却没有停,第二次、第三次连续挥动...... 老师完全没能预料到这一连串的攻击,只能抱头下蹲,身子后退,试图躲闪,但空间有限,几下还是被击中。 教室里顿时陷入混乱,桌椅碰撞声、尖叫声交织在一起。 前排的学生赶紧冲上前去劝阻,有的拉住男孩的手,有的护住老师。 最关键的一幕,来自一个女生,她勇敢地冲上前,把早已吓坏了的老师拉出了这间教室,带离了危险的中心。 如果说教室里的暴力让人心惊,那事后的发展则更令人心寒。 男孩被家长领回了家,说是“请假”,他的家长也表态了,说愿意“出面调解”。 听听,是“调解”,而不是道歉。 在这份轻描淡写的回应里,我们听不到对受伤老师的一句歉意,也看不到对孩子未来将如何管教的任何承诺。 这种态度,几乎是在暗示,老师履行职责的行为本身,也是这场“纠纷”的一部分。 这才是问题的真正症结,当家庭教育选择性地缺席,当过度溺爱模糊了是非的边界,孩子就可能把任何管教都视作冒犯。 我们看到了一个可怕的循环,老师批评学生,家长投诉老师,最终老师不敢管、不愿管,成了所谓的“高危职业”。 家长们既希望学校能把孩子培养成才,又不愿赋予老师最基本的管教权。 这种矛盾,正在慢慢侵蚀教育的根基。 填补这个真空,单靠学校或者老师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当家庭真正承担起育人的首要责任,当社会给予教师应有的尊重和支持。 我们的教室,才能重新成为一个安全、温暖、能安心传道授业的地方。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0 阅读:56
文史小将

文史小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