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71年处境恶劣的梁兴初来北京汇报工作,听到毛主席一句话后,梁兴初不明白其中意思,于是回去询问秘书岳广运,秘书则激动回应道:“这是明摆着的,毛主席把你开脱了!” (参考资料:2007-05-22 北方网——因9.13事件受审 “万岁军”军长梁兴初文革落难) 梁兴初这三个字,在海内外都代表着“猛将”,解放战争那会儿,他带着第47军,硬是在黑山顶住了廖耀湘十万精锐的猛攻,一战成名。 到了朝鲜战场,他更是威风八面,指挥的第38军简直是神兵天降,他们重创伪第7师,奇袭武陵桥,神速穿插到三所里,还在松骨峰打了一场惊天动地的血战,最后硬是冲破了“三八线”。 这一连串的战功,让彭德怀元帅都忍不住赞叹,亲笔写下“万岁军”三个大字,从此,第38军威名远扬,可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将军,后来的命运却急转直下,卷入了一场他自己都看不懂的政治漩涡。 事情的引子,得从1970年说起,当时中央正筹备第四届全国人大,周总理在政治局会议上提出,处理外交事务,还是需要有个国家主席,毛主席明确表态自己不干,有人就顺势提议,要不请那个特殊的元帅来当? 毛主席当时还引了个曹操“劝进表”的典故,说当主席就像被人架在火上烤,态度很明确,这事儿就这么悬着。 同年夏天,中央在庐山召开九届二中全会,会上,西南组的召集人吴法宪特意找到梁兴初和谢家祥,让他们俩务必发言,态度要鲜明,就是支持毛主席当国家主席,梁兴初就在小组会上照办了。 会议开到后面,风向突变,陈伯达的反党罪行被揭了出来,梁兴初开完会回到成都,也就按部就班传达会议精神,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劲。 真正的惊雷在1971年9月14日炸响,成都军区第一政委张国华突然通知他,说庐山会议上“第一个讲话的人”带着老婆跑了,军区要立刻加强战备,梁兴初当时就懵了,谁啊这是? 他第一反应是陈伯达,可陈伯达不是早被审查了嘛,哪还能跑?他又猜是不是康生,但康生跑了跟全军加强战备又有什么关系?这事儿透着一股说不出的诡异。 他赶紧打电话问黄永胜,到底是谁跑了,黄永胜在电话里只含糊地确认“第一个讲话的那个人”跑了,连名字都不提就挂了,他又去问铁道兵政委宋维拭,对方说刚吃了安眠药头疼,也把电话挂了。 一圈问下来,梁兴初还是没搞明白,他只好先放下疑惑,一头扎进军区的战备工作里,直到十天之后,中央文件下来,他才看到那个惊人的消息:那个特殊的元帅在9月13日凌晨乘飞机外逃,最后机毁人亡在蒙古的温都尔汗。 这下麻烦大了,梁兴初戎马半生,很长一段时间都在那位元帅手下,而且那位元帅一直很欣赏他这员猛将,在那个“左”倾思想泛滥、动不动就搞株连的年代,加上特殊组合和地方派性的搅和,他这回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1971年10月27日,中央召他去北京开会,汇报四川的工作,会上,梁兴初把自己在庐山会议上的发言,以及特殊年代期间两次去林彪住处的情况,都原原本本地向中央做了汇报。 他说,一次是和张国华一起去的,那位元帅见了他们挺放心,留他们喝了杯茶,另一次是受邀去看电影,现场人很多,那位元帅也只是跟他握了个手,没多说话电影就开始了,他反复强调,对那位元帅搞政变的事,他真的一点都不知道。 11月14日晚,毛主席接见了他和张国华等人,叶剑英元帅当场就帮他澄清,说梁兴初调到成都,不是什么“夺权”,而是他向毛主席建议,毛主席亲自点的将。 毛主席也说,那位元帅会跑,他自己也没料到,对于党章里写那位元帅是“接班人”这件事,主席说中央有责任,因为当时大家都举手同意了,不能把所有举手的人都当成那位元帅的同党。 说着,毛主席还引用了鲁迅谈曹聚仁的典故,指着梁兴初风趣地表示:你喝了他的茶,并不代表是它的人,梁兴初当时没太听懂这个典故,但他清清楚楚听懂了“不是他的人”这几个字。 回去后,他高兴地问秘书岳广运这是什么意思,岳广运激动地说,这是主席亲自为你“开脱”了,梁兴初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 可他万万没想到,从北京回来第二天,就被通知去金牛坝招待所开会,这个会从常委扩大会一直开成了党委扩大会,气氛越来越紧张,火药味十足,主题就一个:解决所谓的“梁兴初问题”。 会上,一连串质问劈头盖脸地砸向他:要他交代怎么上了那位的贼船,在庐山怎么“搞串联”,吴法宪怎么“窜到西南组”,为什么在“九一三”前保他,怎么参与那位的“反革命政变”,甚至连他调动警卫营、给新警卫营换新武器,以及那位元帅摔死后还给黄永胜打电话,都成了罪状。 领袖的“开脱”言犹在耳,地方的审查却已罗织成网,就这样,这位战功卓著的“万岁军”军长,开始了长达八年的隔离审查,直到特殊组合被粉碎,他才最终得以恢复名誉,但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早已成为他人生中一道无法磨灭的伤痕。
[太阳]1971年处境恶劣的梁兴初来北京汇报工作,听到毛主席一句话后,梁兴初不明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9-02 00:36:18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