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总理默茨的飞机还没落地,中国上千吨稀土已先抵达汉堡港,结果德国经济部立刻叫停

百姓事记簿 2025-09-02 05:24:21

德国总理默茨的飞机还没落地,中国上千吨稀土已先抵达汉堡港,结果德国经济部立刻叫停中企收购芯片厂,时间差不到48小时。 汉堡港的集装箱起重机还在吞吐着来自全球的货物,一艘满载稀土的货轮已悄然靠岸。这批上千吨的稀土,是中国在德国总理默茨专机起飞前就紧急审批出口的“特殊包裹”,却在抵达后不到48小时,遭遇德国经济部叫停中企收购芯片厂的戏剧性转折。 这场看似矛盾的“稀土外交”,背后是两个制造业大国在资源、技术与地缘政治间的复杂博弈。 汉堡港的这批稀土,是中国为默茨访华准备的“见面礼”。德国汽车巨头大众、工业设备商西门子等企业,长期依赖中国稀土供应其电机、传感器等核心部件。 随着欧盟计划对关键原材料实施更严格的进口限制,中国选择在政策生效前抢运,既是对德国制造业的实质支持,也暗含稳定双边贸易的深意。数据显示,2024年德国从中国进口的稀土占其总进口量的68%,这种依赖关系让汉堡港的这批货物显得尤为关键。 但德国政府的反应却像一盆冷水。经济部叫停的收购案涉及一家位于多特蒙德的芯片厂,该厂虽非尖端技术企业,却掌握着汽车半导体生产的关键环节。德国情报部门曾警告,若中企通过瑞典子公司完成收购,可能“威胁公共秩序安全”。 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2016年,中国福建宏芯基金收购德国半导体设备商爱思强时,就因美国情报机构介入而流产,当时爱思强的设备被无端猜测具有“潜在军事用途”。历史重演,暴露出德国在技术主权与经济利益间的摇摆。 默茨的算盘其实打得精明。他此行核心目标有两个:一是确保中国稀土供应稳定,避免德国制造业因原材料短缺停摆;二是借中国稀土筹码,向美国争取更多技术合作。 这种“左右逢源”的策略,在德国国内引发分歧。大众、巴斯夫等企业高层私下抱怨,政府对华技术封锁可能迫使它们将更多生产线迁至中国,以规避供应链风险。 而德国经济部则坚持“安全优先”,甚至计划扩大外资审查范围,将半导体制造设备、工业软件等领域纳入管控。 中国的应对则展现出大国定力。在稀土出口上,中国既没有因德国叫停收购而中断供应,也未在价格上设置障碍。 这种“以德报德”的姿态,与德国部分政客的防范心态形成鲜明对比。事实上,中国对稀土的掌控力远超市场认知——从开采到提纯,全球90%的高端稀土加工技术掌握在中国手中。 德国车企若想摆脱这种依赖,至少需要10年时间重建供应链,而成本将飙升300%以上。 这场博弈的涟漪正在扩散。汉堡港的稀土货轮卸货后,部分货物被直接运往大众位于沃尔夫斯堡的工厂,用于生产新一代电动车电机;而另一部分则被德国科研机构买走,用于研发稀土替代材料。 这种“用中国的稀土,造去中国化的技术”的矛盾场景,恰是当前中德关系的缩影。 更耐人寻味的是,就在德国叫停收购案的同时,法国总统马克龙却向中国抛出橄榄枝,邀请中企参与法国核能项目,并承诺简化审批流程。 这种“德冷法热”的对比,让默茨政府陷入尴尬——既想维护欧盟技术主权,又不敢彻底得罪中国这个最大贸易伙伴。 你觉得中德关系未来会走向合作还是竞争?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0 阅读:431
百姓事记簿

百姓事记簿

记录百姓事,书写民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