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晚上,酒醉后的赵匡胤,来到王皇后寝宫,正当王皇后洗漱完毕,精心打扮后,准备侍

炎左吖吖 2025-09-03 09:42:48

一天晚上,酒醉后的赵匡胤,来到王皇后寝宫,正当王皇后洗漱完毕,精心打扮后,准备侍奉赵匡胤就寝时,赵匡胤突然说道:“你知道朕为什么不杀周世宗孤儿寡母吗?”王皇后大惊失色连忙说道:“臣妾乃妇道人家,不敢妄议国事!” 公元960年,北宋开国之初,刚刚黄袍加身、登基为帝的宋太祖赵匡胤,在一次酒宴之后,带着几分醉意与困意,踏入皇后王氏的寝宫。 他没有像寻常丈夫那样与妻子闲话家常,而是忽然问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问题。 “你可知,朕为何不杀周世宗留下的孤儿寡母?” 要说赵匡胤能当上这皇帝,得来并非全然名正言顺。 他本是后周世宗柴荣麾下最受信任的将领之一,官至殿前都点检,手握禁军精锐。 柴荣英年早逝,将年仅七岁的幼子柴宗训和摇摇欲坠的江山托付于几位顾命大臣,赵匡胤亦是其中之一。 然而,公元960年正月初,边境传来北汉与契丹联军入侵的急报。 赵匡胤奉命率军北上御敌,大军行至汴梁东北四十里的陈桥驿时,一场精心策划的兵变发生了。 其弟赵光义和心腹谋士赵普授意将士,将象征皇权的黄袍披在了看似醉酒未醒的赵匡胤身上,山呼万岁,拥立为帝。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兵变成功后,赵匡胤率军回师汴梁。 他深知“篡位”之名在道义上的沉重,因此在入城前严令三军。 不得惊犯后周太后及少帝,不得侵凌后周公卿大臣,不得劫掠府库百姓。 服从命令者重赏,违令者严惩不贷。 此举有效地稳定了都城秩序,完成了政权更迭。 后周恭帝柴宗训被迫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国号为“宋”,封柴宗训为郑王,迁居房州,并赐予“丹书铁券”,承诺保宗族永享富贵平安。 表面看来,这似乎是新朝天子展现宽宏大量、收买人心的标准操作。 在五代十国那个“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的极端混乱时期,政权更迭如同走马灯,新君上台后对前朝皇室赶尽杀绝几乎是惯例。 然而赵匡胤的所作所为,显得格外“异类”。 因此,不仅当时许多人,乃至后世不少史家,都将其解读为赵匡胤天性仁厚、讲究情义,念及周世宗柴荣的知遇之恩,故而不愿对故主之后痛下杀手。 然而,历史的真相往往更为复杂。 赵匡胤绝非仅凭一时心软的庸碌之主。 他出身行伍,亲身经历了五代十国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黑暗乱世,目睹了太多王朝如昙花一现,皇帝像被收割的庄稼般频繁更替。 父子相残、君臣互疑、兵变篡位已成为那个时代的常态。 他深刻地认识到,单纯依靠军事强权和屠杀无法建立稳固的统治。 在那个酒醉的夜晚,他对王皇后提出的问题,实则是其内心最深层次忧虑的流露。 王皇后以“陛下忠厚仁慈”作答,这或许是世俗的普遍看法。 但绝非赵匡胤心中的标准答案。 他真正想表达的,是一种基于历史教训的、极其清醒的政治恐惧。 如果他今天可以凭借武力,轻易地杀掉对他已无威胁的前朝孤儿寡母,那么就等于向天下所有人,尤其是他麾下那些同样手握重兵的将领们再次重申了五代以来的残酷规则。 成王败寇,强者可以为所欲为,包括杀戮旧主! 这条规则一旦被他自己亲手强化,其巨大的反噬力将无法估量。 今天他赵匡胤可以杀柴宗训,明天他的部将就可能效仿,以同样的理由来推翻甚至杀害他赵匡胤或其子孙。 他刚刚通过“陈桥兵变”这种非正常方式上台,本就脆弱。 若再行杀戮,无疑是向全天下宣告,宋朝的统治逻辑与之前短命的五代政权并无二致,依旧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这将会彻底摧毁新王朝的道德根基,让所有人心存异志,让政权始终处于动荡的边缘。 因此,不杀后周皇室,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政治宣言。 赵匡胤旨在向文武百官、向天下百姓传递一个前所未有的、强有力的新信号。 大宋王朝将终结五代以来的暴戾循环,建立一种新的政治伦理。 他不仅要夺天下,更要收天下人心,尤其是士大夫之心。 他希望通过此举,树立一个“仁德之君”的形象,换取政权的长治久安。 就在登基后不久,公元961年,赵匡胤上演了“杯酒释兵权”。 他设宴招待手握重兵的石守信、王审琦等开国功臣。 席间,他以看似推心置腹的方式,诉说了自己身为皇帝却夜不能寐的忧虑,直言担心部下也被迫“黄袍加身”。 最终,他以富贵田宅为交换,和平解除了这些功臣大将的兵权,完美避免了汉高祖刘邦“兔死狗烹”的悲剧重演。 “杯酒释兵权”与“不杀柴氏子孙”实乃一体两面,共同构成了赵匡胤的核心建国方略。 历史证明,赵匡胤的这番深谋远虑取得了巨大成功。 赵匡胤及其后继者基本恪守了“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的祖训,造就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极度繁荣、政治相对开明的时代。 他用自己的行动,为血腥的五代乱世画上了一个句号,试图为赵宋王朝开创一个全新的开端。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人精中的人精:天赋异禀,无师自通_澎湃号·湃客_澎湃新闻-The Paper)

0 阅读:0

猜你喜欢

炎左吖吖

炎左吖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