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李在明活成了尹锡悦。李在明完美的复刻了尹锡悦时代的外交策略,那就是继续亲美媚日。 李在明上台的时候,韩国社会已经撕裂得不行,进步派和保守派的对立早就不是新鲜事。 尹锡悦执政那几年,朝野矛盾更是闹到了顶点,他的“亲美媚日”政策被进步派骂得狗血淋头,说他牺牲民族情感去讨好美日。 李在明当年靠着“国民团结”的承诺,吸引了不少中间选民和进步派的支持才顺利当选,可上台后,他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 韩国国会还是“朝小野大”,保守派和财阀集团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如果他在外交上搞激进改革,比如跟日本翻脸,估计会直接点燃国内矛盾,自己的执政根基都可能不稳。 2023年那会儿,李在明因为涉嫌贪腐和渎职被检方调查了好几轮,虽然最后没被定罪,但政治资本被削弱了不少。 执政后,他得小心翼翼,既要稳住进步派的基本盘,还要争取中间选民和部分保守派的支持。 继续强化韩美同盟、改善韩日关系,其实是个聪明的选择,至少能让保守派和财阀集团安心,毕竟韩国的经济命脉跟这些集团脱不开关系。 2024年韩国经济增速只有2%,第一季度还出现了负增长,李在明上任后承诺投30万亿韩元刺激经济,改善跟日本的关系能吸引更多投资,缓解经济压力。 这种情况下,延续尹锡悦的对日政策,既能稳定国内局势,又能给经济加点助力,何乐而不为? 韩国是个小国,夹在中美两个大国中间,外交上根本没有太多回旋余地,韩美同盟是韩国安全的命根子,这一点李在明在竞选时就讲得很清楚,上台后更是反复强调。 2025年8月,他跟美国总统特朗普会面,重申了美韩同盟的重要性,还特别提到美韩日三边合作得继续加强。 为什么非得拉上日本?因为在美国的“印太战略”里,韩国和日本是东亚的两个关键支点,缺一不可。 尹锡悦当年通过“第三方赔偿”方案和恢复韩日首脑互访,把两国关系拉回了正轨。 李在明虽然之前批评过这些做法,但上台后他显然意识到,跟日本闹僵对韩国没好处,尤其是在朝鲜核威胁和美中竞争加剧的背景下。 2025年8月,李在明把上任后的首次双边访问给了日本,这可是个大动作,打破了韩国总统通常首访美国的惯例。 他跟日本首相石破茂谈了安全合作、经济协作,甚至还提到一起应对朝鲜导弹威胁和美国关税压力。 特朗普政府对韩国产品征收25%的关税,韩国得联合日本这些盟友来应对外部压力。 日本还是韩国在半导体和高端制造业上的重要伙伴,经济上离不开这种合作。 说白了,韩日关系稳定,韩国才能在复杂的国际局势里站稳脚跟,李在明要是强硬反日,可能会让韩国在区域安全格局里陷入孤立,这显然不是他想要的结果。 慰安妇、强征劳工这些历史恩怨,让韩国公众对日本的情绪特别复杂。 李在明在野时,多次站出来批评尹锡悦的对日妥协,甚至在2023年用绝食的方式抗议日本核污染水排海,摆明了强硬的民族主义立场,可执政后,他却选择了更务实的路子,为什么? 因为历史问题虽然敏感,但经济和安全的现实需求更迫切。 日本是韩国的重要贸易伙伴,尤其在高端制造业和技术领域,双方合作能帮韩国顶住经济下行的压力。 韩日峰会期间,李在明跟石破茂谈了不少经济合作的事宜,试图用经济联系来缓和历史问题带来的紧张气氛。 李在明的这种转变也能看出他在试着找平衡,他竞选时提出“以国家利益为中心”的外交理念,想在民族情感和现实利益间找到一条中间路。 他虽然承诺过废除朴槿惠政府跟日本签的慰安妇协议和军事情报协定,但上台后没急着兑现,而是通过高层互访和经济合作来管控矛盾。 这种做法让一些进步派支持者不太满意,但也确实让韩日关系更稳定了,毕竟彻底翻脸对韩国没啥好处,反而可能让自己在国际舞台上更被动。 说到底,李在明的政策转变不是他“变心”了,而是从在野的抗议者变成了执政者后,不得不面对现实的复杂性。 他选择延续“亲美媚日”的路线,其实是为了让韩国在内外困境中站得更稳。 未来,他能不能在稳住美日同盟的同时,推动对朝对话或者改善中韩关系,可能才是考验他执政能力的关键。 韩国这盘棋不好下,李在明这步走得谨慎,但也充满无奈,你觉得他这选择对不对?
韩国总统李在明,可真是结结实实给全世界演了一出“什么叫韩国政治”! 2023
【6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