埴轮书话[超话] 东汉至明初尚书省和六部政务运行机制的演变(张雨《分职文昌》)
金元六部之下无分司,而代之以令史等吏人为中心的“科”或“曹案”分工体系,其是对元丰之后宋代以省部为中心的国家日常政务运行机制的发展,进一步推动六部内部权力向“部”集中,也提升了六部独立处理政务的能力。然而,受中唐以后中央行政体制决策和执行一体化趋势(变化有二:一是宰相越来越政务官化,二是皇帝和宰相在国家权力运作和政务处理中更加走向一体化)的影响,六部独立性增强或弱化的界限尚在省部关系的羁绊下变动不常。与之如影随形的是,权相政治在宋元时期此起彼伏。然而,“权相”叙事模式的构建,其实是纪事者站在君权视角和六部视角双重强化后的产物。同时,这一叙事模式的背后,隐藏着省部关系消解的可能。明清六部体制的确立,恰可视中古以降六部独立化趋势的最终实现。正是在长时段的缓慢变迁中,“部”的主体性意识不断凸显,并且在元明之际的制度实践中,完成了古代中国中央政务主体机关的称谓由“省”到“部”的转变。从此,源于“禁省”“内省”而成为中央机构统称的“省”,降格转型为地方高级政务机关和行政区划的通称,并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