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这次的震慑力,至少20年内,周边国家不敢随便找麻烦,中国在发展中国家里的号召力也更强了。 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能只看军事实力,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同样重要,历史证明仅靠武力无法长久维持,比如苏联虽然军力强大,最终却因经济问题解体,中国要实现长期稳定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发展的道路,切实改善民众生活。 当前中国正在推进"铸剑为犁"的战略转型,将安全保障转化为发展机遇,在世人关注军事政治威慑的同时,中国正着力于中西部开发、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和环境保护等基础性工作,这些国内建设实际上是在夯实国家长远发展的根基。 中西部发展具有特殊重要性。 沿海地区已相对发达,而广袤的中西部地区仍蕴含巨大潜力,推动这些地区的发展既能解决国内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也能向世界展现中国发展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如果说东部沿海代表了中国发展的"高度",那么中西部则体现了中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发展的最终目的很简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国内老百姓的幸福感其实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安全感,哪来的幸福感?没有幸福感,安全感也不长久。 当大多数人都能安居乐业,这种发展模式自然会对其他国家有吸引力,这种“软实力”比任何武力威慑都更持久。 中国为什么能在发展中国家中有号召力?不是因为咱们强势,而是因为咱们的发展经验值得借鉴,中国提供了一条新路——既能保持独立自主,又能实现现代化,这种示范效应,才是真正的长期影响力。 现在世界格局在变化,中国既有机遇也有挑战,真正的智慧不是逞一时之强,而是沉得住气,把外部压力变成内部发展动力,把暂时的优势变成长期的优势。 发展不是你有我就没有的零和游戏,震慑的目的不是为了压制别人,而是保护自己发展的权利,中国持续投入中西部发展,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这种内在的强大比任何外在展示都更有说服力,最好的震慑,是成为一个别人不想对抗、不敢对抗、也不必对抗的国家。 我觉得国际上说的“震慑”经常被误解成秀肌肉,但其实一个国家真正的长期影响力,来自于它内部的健康发展和活力。 看看历史就知道,那些真正改变世界的国家,不是因为能吓唬人,而是因为它们的发展模式值得别人学习,荷兰的海上霸权随着金融创新传播,英国的工业革命随着工厂制度扩散,美国的影响力随着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播,武力能打赢战争,但好的发展理念能赢得时代。 中国现在有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如果能成功让中西部地区发展起来,解决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那就为全世界人口大国提供了现代化的中国方案。 这种方案的吸引力,比任何军事演习或外交表态都管用,当东南亚、非洲、拉美国家看到中国怎么让贫困地区富起来,怎么让偏远农村跟上现代化步伐,他们自然会来学习取经。 另一方面,发展也要讲究平衡,太过强调外部震慑,可能会引发军备竞赛,完全忽视安全保障,又可能让发展成果受损,怎么把握好这个度,需要很大的智慧。 我觉得最好的办法是“铸剑为犁”——多把资源用在发展上而不是扩军备战,但同时保持足够的自卫能力,这种平衡的艺术,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柔中带刚”的智慧。 说到底,一个国家最大的震慑力不是让别人害怕,而是让别人尊重,不是能阻止什么,而是能提供什么,当中国能为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发展方案和帮助,它的国际地位自然就提高了,安全环境自然就好了,这才是可持续的震慑力,也是真正的大国该做的事。
历史观不同往往是因为了解得过够多除非双标
【1评论】
香山红叶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