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商工部甩出一纸公告,给中国电梯导轨出口商来了个“下马威!” 9月4日,所有中国产的T型电梯导轨和配重导轨进入印度,都得额外交24.11%到51.87%的“保护费”,而且一收就是五年。 这税率,比印度街头小贩的“砍价”还狠,直接把中国产品推到了“成本悬崖”边上。 这场“加税大戏”的导火索,是印度本土企业Savera India的“哭诉”,2024年6月,这家公司向政府递了份“状纸”,说中国电梯导轨“卖得太便宜”,把印度市场搅得“天翻地覆”。 印度商工部一听,立马启动反倾销调查,结果一查,还真“查”出了问题,中国导轨的到岸价比印度本土产品低了24%到52%,于是,印度政府大手一挥,直接给中国产品贴上了“倾销”标签,税率定得比印度恒河的泥沙还“实在”。 不过,印度这波操作也不是“一刀切”,冷拔导轨、大尺寸实心导轨、焊接空心导轨,还有成套升降机里的导轨和配件,统统不在征税范围内。 为啥?因为印度自己造不出来这些“高精尖”产品,还得靠中国供应链“输血”,这种“边打边拉”的策略,就像小孩闹脾气,既想自己玩,又舍不得别人的玩具。 印度给中国电梯导轨加税,表面看是“保护本土产业”,实则暴露了印度制造业的“底气不足”,近年来,印度政府天天喊着“制造业崛起”,结果现实却很打脸,本土企业造不出质量好、价格低的产品,只能靠贸易壁垒“硬撑”。 就像印度光伏产业,70%的组件依赖中国进口,结果印度政府一搞反倾销调查,本土企业反而因为成本飙升、技术落后,被市场“抛弃”。 这次电梯导轨加税,也是同样的套路,印度本土企业Savera India,连个像样的导轨都造不出来,只能靠政府“撑腰”。 但问题是,贸易保护从来都是“双刃剑”,短期能护住本土企业,长期却会让印度消费者买单,还会让本土产业失去竞争力,就像印度网友吐槽的:“加税后,电梯导轨价格涨了,但质量还是那个质量,印度人只能花更多钱买更差的东西。” 面对印度的“加税大棒”,中国企业也没闲着,一方面,通过法律途径申诉,证明自己的产品没“倾销”;另一方面,加速海外布局,把工厂搬到东南亚、中东,甚至直接在印度建厂。 比如,某中国电梯企业已经在印度建了三个生产基地,产品直接卖给印度市场,完美绕过反倾销税,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让印度政府的“保护费”成了“空头支票”。 印度这波加税操作,说白了就是“又当又立”,既想靠中国产品发展经济,又想用贸易壁垒保护本土企业,但现实是,印度制造业的“底气”还没练出来,就急着学美国搞“脱钩断链”,结果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中国企业的应对也很聪明,不跟印度“硬刚”,而是用市场和资本说话,你加税?我就把工厂搬到你家门口,让你连“保护费”都收不到,这种“以柔克刚”的策略,才是应对贸易摩擦的王道。 印度与其天天想着怎么“卡中国脖子”,不如好好想想怎么提升自己的制造业水平,毕竟贸易保护只能护住一时,护不住一世,只有自己强大了,才能在全球市场上站稳脚跟,印度别光想着“保护费”,先把自己的“底气”练出来再说吧!
风向变了!多家印度媒体齐发声,中国城市的科技水平和治理能力,远非印度能比,印度要
【11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