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著名音乐家、教育家蒋英在北京逝世,蒋英去世之后,国家为她举办了葬礼,她的葬礼规格很高,是盖着党旗入葬的,很多人以为蒋英得到这样的待遇,是因为她有一个了不起的丈夫钱学森。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蒋英1919年出生在北京,祖籍浙江海宁,父亲蒋百里是民国时期的军事理论家,母亲佐藤屋登来自日本,婚后改名蒋佐梅,这样的家庭让她从小接受到中西文化的双重熏陶。 蒋英在兄弟姐妹中天赋突出,尤其在音乐上展现出极高的敏感度,父亲早早察觉到她的声音条件,毫不吝啬地支持她走专业道路。 1936年,17岁的蒋英随父亲赴欧洲,走进柏林音乐大学,师从当时著名声乐家怀森堡,她的嗓音清澈而富有穿透力,很快在学习中脱颖而出,战火的蔓延迫使她离开德国,转赴瑞士继续求学。 1943年,她在卢塞恩国际音乐节的女高音比赛中获得第一名,这是东亚人首次拿到这个奖项,她还得到了欧洲唱片公司的合约,具备了走向国际舞台的机会。 在欧洲小有成就的蒋英没有选择长期留在国外,而是决定回国,1947年,她在上海兰心大戏院举办了独唱音乐会,节目单上既有欧洲歌剧选段,也有中国民歌改编。 演出持续了三个多小时,观众反响极为热烈,这一场演出奠定了她在国内声乐界的重要位置,就在同一年,她与青梅竹马的钱学森重逢。 两人早有渊源,她小时候甚至被过继到钱家,以“钱学英”的名字生活过一段时间,最终这段缘分发展为婚姻,她和钱学森在上海结婚。 婚后不久,蒋英随丈夫赴美,那段时间,她放下了舞台上的事业,把更多精力放在家庭与伴侣的身边。 到了1950年代初,美国政府开始限制钱学森的自由,他被长期监视甚至软禁,蒋英在那几年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她曾亲眼看见丈夫焚毁研究资料,那种无奈让她感到心痛。 夫妻两人被迫生活在高压环境中,蒋英始终选择与丈夫站在一起,1955年,他们终于争取到回国机会,在从美国返程的船上,危险始终存在,有人伪装靠近,也有人企图制造意外。 蒋英一路保持警惕,在关键时刻甚至用身体挡在丈夫前面,几经波折,他们终于平安回到祖国的土地。 回国之后,钱学森全身心投入国家的航天事业,蒋英则选择走上讲台,1959年,她进入中央音乐学院任教,从此坚持了四十多年。 她的课堂既重视技巧,也注重作品背后的文化和情感,她会为学生讲解歌词的语义和文学背景,还会反复训练他们的发音,她培养出的学生后来活跃在国内外舞台上,其中不乏知名的歌唱家。 蒋英还翻译了多部声乐学术著作,编写和整理了许多教材,把欧洲系统的声乐训练方法带入中国课堂,她的工作让中国的声乐教育有了更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之外,蒋英对学生关怀备至,她不收取任何礼物,遇到家境困难的学生,还会默默伸出援手,她的学生们常称她为严师,更是亲切的长辈,正因为这种风格,她在音乐教育界赢得了尊重。 她获得过中央音乐学院杰出贡献奖、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还享受国务院的特殊津贴,这些荣誉都记录着她独立的成就。 在家庭中,蒋英的付出同样不可忽视,钱学森的科研任务繁重,需要高度保密,他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 蒋英承担了家庭的责任,还在物资紧缺的年代想尽办法支持丈夫,她会把本来属于自己的物资配额换成更适合寄往西北的补给,也会带着孩子在艰苦的生活里保持乐观。 音乐在他们夫妻生活中依然是精神寄托,钱学森吹笛子,蒋英弹吉他或唱歌,两人常用这种方式互相慰藉,钱学森晚年多次表达,如果没有妻子的支持,他不可能取得那样的成就。 当蒋英在2012年去世时,她的葬礼规格很高,遗体覆盖着党旗,这并不是因为她只是钱学森的夫人,而是她本身就是一名党员艺术家,她在音乐教育、人才培养和艺术推广上的付出,早已得到国家的认可。 她在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那以后一直以党员身份工作,党旗是对她一生选择的褒奖,也象征着她作为教育者和艺术家的贡献。 很多人习惯把蒋英放在钱学森的背影下看待,但她的一生完全可以独立成章,她是舞台上的歌唱家,是课堂上的教育家,也是家庭中坚定的支柱,她用几十年的努力,让更多中国歌者走向世界舞台。 党旗覆盖的意义,不只是对“钱学森的妻子”的礼遇,而是对她本人全部成就的肯定,蒋英的名字和她留下的成果,已经深深刻进了中国音乐教育的历史。 这场葬礼留下的思考,是社会对女性身份的习惯性误读,人们常用“她的丈夫是谁”来评价一个人,却忽略了她自己的人生成就。 蒋英的一生就是一个清晰的答案:她不仅是伟大科学家的伴侣,更是一位足以独立承担荣誉的艺术家和教育家,她在舞台与讲台之间留下的痕迹,会一直被铭记。 信源:央视网——钱学森夫人蒋英在北京逝世 为军事家蒋百里之女
2012年,著名音乐家、教育家蒋英在北京逝世,蒋英去世之后,国家为她举办了葬礼,
如梦菲记
2025-09-05 14:35:50
0
阅读:0